
現在要講的五禪支,是沒有禪定前的『五禪支』,打坐所要具備的、你還沒有入定之前就要具備的『五禪支』,不是得定以後的『五禪支』。第一個叫『尋禪支』、第二個叫『伺禪支』、第三個叫『喜禪支』、第四個叫『樂禪支』、第五個叫『一心禪支』。有尋禪支就不會昏沈,什麼叫『尋禪支』?就是吸拉呼推,你要懂得把一切的觸境都看成吸拉呼推,把一切的觸境都看成生滅起落,你的眼睛看,看到了消失了,看到了消失了!耳朵聽,聽到了消失了,聽到了消失了,可意生起了消失了,不可意生起了消失了,一切的現象都看成生滅起落的推拿。
不管是站著、坐著、走路、躺下來,都看到每一個觸境的生起,可意、不可意的生起、消失,來了去了!來了去了!看到的來了去了!聽到的來了去了!嗅到的來了去了!嚐到的來了去了!皮膚觸到的來了去了!想到的來了去了!整個六根所觸都是來了去了,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生命也是來了走了!隨時隨地都有生命來了走了,隨時隨地都有念頭來了走了,來了走了!剛剛那個念頭來了又走了,現在這個念頭來了又走了,又生起一個念頭來了又走了,我們留得住什麼樣的念頭?
我們留得住什麼樣的念頭?什麼是我?我能把眼睛睜開嗎?我能看得見嗎?什麼是我?我聽得到嗎?我能聽到嗎?誰聽到?我能嗅到嗎?我真的有嗅到嗎?誰嗅到?我能嚐到嗎?我嚐到什麼?誰嚐到了呢?我的皮膚能夠觸嗎?誰在觸?我能走路嗎?我在走路嗎?是我在走路嗎?誰在走路?我是誰啊?當我們失念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在那裡?當我們失去正知正念的時候,我是誰?當我們昏睡的時候,我是誰?當我們沒有活在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的時候,我是誰?
一直回來看無常,看到每一隻動物的死亡,都看到自己的死亡;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死亡,都看到自己的死亡;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疾病,就想到自己的疾病;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衰老,就想到自己的衰老。生了、病了、老了、死了!來了又去了!剛剛的話說了去了,剛剛聽到的,聽了,去了。我們留得住什麼?念頭來了,去了,現在留得住什麼?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真的有看到嗎?我們聽到什麼?我們真的有聽到嗎?我們知道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在佛法裡面,所有的認識只要不能開心,都叫做不認識;所有的知道只要不能開心,都叫做不知道。心裡面只要沒有真正的愛,沒有慈悲喜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你真的不知道嗎?你有做到不知道嗎?這叫做『捨心』。當我們的心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的時候,我完全不認識這個世間,這樣叫做『捨心』。
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世間,我們就沒有煩惱,一切的煩惱來自於我們自以為認識這個世間,只要我們的心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我們的心就不是明的狀態。既然不是明的狀態所認識的世間,就不是如實知見的世間,所以我們就不認識。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不認識,叫做『捨心』。我們對別人只要沒有百分之一百的零判斷,就叫做亂判斷。我們願意承認自己亂判斷,所以不下判斷,這叫做『捨心』。
吸氣:感覺自己有沒有慈悲喜捨,百分之一百不打折扣?
呼氣:感覺對這個世間不夠了解、不知道、不判斷、不認識,住在捨心裡面。
吸氣:感覺自己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
呼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也是充滿著愛。
吸氣:感覺這個世間的苦難遍處,悲心生起!
呼氣:感覺世間的苦難都在自己身上發生過,願意重新認識這個世間,用悲心來認識。
吸氣:感覺自己有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認識法,慈心生起!
呼氣:願意將這個絕待天地的愛和法,跟周遭的人分享,這叫做『慈心作意』。
吸氣:感覺到這個世間本來就很可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欣賞、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接受、不懂得慚愧,喜心生起!吸氣。
呼氣:願意將這樣子的喜心用在每一個觸境,呼氣!
吸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只要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歡喜心,就是不認識,吸氣!捨心生起!
呼氣:願意將這樣子的捨心用在每一個觸境,呼氣!這是捨心作意的出入息。
整個慈悲喜捨和無常觀就是我們的尋禪支的作意,通常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說:『五禪支可以對治五蓋。』問題是:我就是沒有五禪支啊!怎麼可能對治五蓋?問題是你要離開五蓋才有五禪支啊!所以那個理論上有一個矛盾。它說離五蓋才能夠得五禪支,就是沒有辦法離五蓋怎麼得五禪支?你要有五禪支才能對治五蓋!所以這不太合理,我們現在另外發明一個五蓋前的五禪支,入定後本來就沒有五蓋,還要你對治幹嘛?
現在講的這個『尋禪支』是還沒入定之前,就是要懂得取角。『尋』的意思就是要會懂得取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十日禪有一個戒:不對別人起一絲一毫的不可意,因為只要你起不可意,你恚礙蓋就出來了。那『喜禪支』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可意,不但沒有而且還懂得欣賞。比如說:寮房有學員把門關得很大聲,把你嚇了一跳!你要懂得欣賞,連這個都要懂得欣賞,打鼾要懂得欣賞。佔用浴室的時間很久,你在外面等了十分鐘,心想怎麼都不出來?以為他在上大號,仔細的聽,原來是在洗衣服,聽了就開始懊惱起來,怎麼這樣子!要懂得欣賞啦!這是『喜禪支』。不懂得欣賞,很容易有不可意和恚礙蓋。然後這樣子的恚礙蓋很容易導致消沈蓋,消沈蓋就會導致昏沈,所以昏沈的主要原因就是尋禪支和喜禪支做得不好。
這世間有太多的不可意!太多的不可意啊,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真正的愛心,你有真正的愛就沒有不可意,就完全的欣賞、接受。世間很苦啦!你再不懂得欣賞的話,就完全給苦捲進去了。事實上世間就是因為我們的造作,才變得那麼苦,本來苦是有一定的程度,沒有那麼大的苦。都是因為我們苦上加苦。本來世間就有生聚離散之苦,但佛法講的苦是苦上加苦的苦苦、是生滅無常的壞苦、是趨避的行苦。苦苦的意思是:我們就是不接受,不接受有人要佔用馬桶、佔用浴室那麼久。而且你會判斷,我們很容易判斷。也許他在裡面也很緊張,他也一直想出來啊!但是我們為什麼要下判斷呢?而且下的判斷是讓自己很不可意的判斷?現在練習這個喜禪支和喜心作意要搭配起來。嚴格來說不是喜禪支,是喜禪支的一個雛形。
再來是「樂禪支」:要懂得取天空的相,你看天空這麼大!不管什麼樣顏色的雲都可以停在上面,它都不在乎。天空可以打雷、閃電啊!它都如如不動!你看昨天的雷聲、閃電多麼漂亮,實在是沒有辦法形容的漂亮!天空還是不動,就是在打雷,天空還是寂靜的,那個叫樂相。樂相就是那個天空。喜相就是那個電光石火,雷霆萬鈞!哇!看得好歡喜啊!喜樂都在天空中展現,那就感受那天空的不動,感受天空的功德,天空的功德實在是太大了!你看我們污染那麼多,它也沒有怎樣,人類製造那麼多污染,我們身上那麼多的臭味都那裡去了?天空吸收去了,天空的功德實在很大。那個完全寂靜的相就是天空。
白天的天空就是這麼的寂靜,晚上的天空也一樣的寂靜的。白天、晚上,天空都是這麼的安靜,不管你怎麼吵它,它就是如如不動!天空就是一個極大的樂相。一個非常漂亮的樂相,你沒有辦法污染天空的。我講污染的是心,你沒有辦法污染天空的心。要常常取天空的相,就不會散亂。
「樂禪支」是在對治掉舉蓋,「喜禪支」是在對治不可意、對治恚礙蓋、瞋盍蓋。「蓋」就是障礙,障礙我們入定的。「一心禪支」就是世間沒有別人,世間都是在裡面,沒有一個世間是在眼睛外面,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在眼睛裡面。所謂看到就是看進去了,每一個看到都有自己的想像,每一個看到、聽到、知道,都要經過我們六根的鏡片,然後看到每一個別人都看到自己。
『一心』就是心包太虛、就是心外無境。『心外無境』的意思是說:所有的境界,我們的心都可以含容。『一心』就是沒有對象。所有的吃都是吃自己、所有的攀緣都是攀緣自己,所以你就不會想要攀緣,就不會有欲貪。一心就是對治欲貪蓋。
『尋禪支』是懂得體會,懂得取角。『尋禪支』就可以對治昏沈蓋。我現在講的五禪支,就是日常生活要懂得培養這五種修禪定的性格。你要有尋的性格,就是很會取角,很會看到無常,很容易感受。譬如說你走在路上經行,你會感覺大地很柔軟;聽到電風扇就聽到海潮音,看到閃電---哇!大自然在天空中演奏,你不要看到閃電就很害怕,萬一打到我怎麼辦?搞不好打到變通靈了,也很不錯!不過你要有法,沒有法,通靈了也不太好。不用擔心那麼多啦!我們有一些同修很緊張,看到有另外一位學員站在很容易被雷打到的地方,他都會很擔心他。「站在那個地方,好危險哦!」,他心裡面在想好危險哦!
『伺禪支』就是反覆體會、就可以對治疑蓋。我們對法很多疑,就是因為沒有體會。尋伺喜樂的伺,『伺禪支』就是反覆的體會、琢磨。你對尋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伺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喜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樂禪支反覆體會、琢磨,對一心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一切的吃都在吃自己,一切的聽都是在聽自己,沒有別人,沒有別的東西。你去反覆的體會,你就感覺到真的是這樣子。世間不在外面,世間盡在眼睛裡面,盡在眼底啊!
你六根攀緣,什麼都沒有攀緣到,因為該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還是不知道,該看到的都看到了,看不到的還是看不到。不然你告訴我,你六根攀緣,攀緣到了什麼?你來龍山寺十日禪,你六根攀緣,你有任何收穫嗎?有沒有人六根攀緣有收穫的?沒有!一無所得!攀緣就是一無所得,一無所得可以証明世間在裡面,你在外面是撈不到東西的!你東看西看想撈一點東西,沒有東西可以撈的,沒有東西可以撈就是世間在裡面。你只是不相信、你一直不相信,認為一定有東西的,所以還是要東看西看。
有一天你就覺悟外面沒有東西了,那叫做『一心』,就一直回來看自己的心,而且你會看到別人的心跟自己的心都一樣,所以不用看了!你看自己的心就知道別人的心,你就感覺到大家的心都是在一起的,我們都是同一個心,就是『一心』,就是同修梵行的心,而且就是慈悲喜捨的心,百分之一百真正的愛的心,而且這個心通天通地與宇宙在一起的心,你有這『一心』禪支,有『一心』的這種性格,欲貪蓋就消失了!這要反覆體會,不然你還是會疑,反覆體會叫『伺禪支』,反覆體會外面是撈不到東西的了,六根攀緣絕對撈不到任何東西,所以要鍛鍊五禪支的性格,這叫做『五禪支性格』。
每一個觸境都從無常觀、從四無量心去觀,叫『尋禪支的性格』。都願意反覆的去體會而不猜疑,你猜疑得不到什麼的。你就是反覆體會!生命就是反覆的用法去體會,這叫『伺禪支的性格』。而不是一直在外面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生命就是要體驗,沒有體驗什麼都不知道。『喜禪支』就是沒有不可意,懂得欣賞。所以我們聖弟子法脈的學員,要懂得欣賞每一個同修,甚至是把你騷擾的最厲害的同修,也要懂得欣賞。違反規約還是違反規約,那是另外一回事。違反規約也要懂得去欣賞,要像我們在看電視、電影,有人超速,哇!實在是驚險無比,我們要懂得欣賞,違規還是要開罰單,不過還是能欣賞他違規的技術。對不對!
十日禪很多人違規,很多人都沒有去發露懺悔,很多人犯規都沒有寫在上面,我實在很佩服,他怎麼不會不安!他那個不會不安,就真的可以欣賞,他以為人家都不知道,好奇怪哦!這不簡單,對不對?將心比心我們都會有不安,他怎麼不會?這是一種本事。就這樣子看,很多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就像欣賞小偷一樣,你有機會看到小偷嗎?正在偷竊的時候,那是本事啊!很少有人有機會看到扒手,對不對?你真的看到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真的需要有一點本事,是不是?是這個意思。
真的換個角度看,犯罪也有可以欣賞的地方:犯罪技術很好!欣賞不是同意,但也不是不可意。因為世間有世間的規範,你違反規範被抓到,當然是有一定的處分,犯規的人他也知道有處分,他也知道啊!所以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上培養,上座也要培養,下座也要培養,要把恩怨情仇割捨,真正皈零,要重新開始。沒有這種性格你沒有辦法入定!因為入定初禪的資格叫『離五蓋』,離五蓋才能入初禪,所以它叫『離生喜樂』。『離生喜樂』這四個字是講離五蓋,不是說你入定以後才離五蓋,還沒入定就已經離五蓋。五蓋一離,就好像體會生命的本然,離五蓋就體會生命的本然,本然的那種自在。生命雖然它有苦,但是還是可以自在,苦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可以在這個苦裡面自在,好像盤腿一定會有腳痛,但是可以在腳痛中得自在。練這個盤腿不是要伏痛,是要能夠接受痛,甚至欣賞痛、利用痛。
尋禪支就是你懂得去應用每一個觸境,在每一個觸境裡面,幫助我們很敏銳的去看到生滅無常,很敏銳的去看到來了去了!來了去了!然後都不抓!不要取一個連續的相。任何東西都是來了去了,來了去了!連續都是自己的想像,都是自己把它連起來的。還要有四無量心!你沒有四無量心的話,很容易就會苦苦的、悶悶的,然後就很容易消沈。你心中常有愛,就會『人逢喜事精神爽』,心中要有愛!就這樣子跟大家加油。還有四天而已!
我們書上看到的五禪支對治五蓋,是指入定後得到五禪支對治很微細的五蓋。我們今天講的『五禪支性格』是指:五禪支性格來對治我們較粗的五蓋。那五禪支對治五蓋,它也不全然是一對一的。書上寫的『尋禪支性格』主要是對治昏沈;『伺禪支』主要是對治疑蓋;『喜禪支』主要是對治恚礙蓋、不可意這一些障礙;『樂禪支』主要是對治掉舉蓋、散亂蓋;『一心禪支』主要是對治六根攀緣、欲貪蓋。
要不要斷身見?身見斷了,輪迴就指日可期的斷了。身見斷了,就像輪迴的樹頭被截斷,你最多還有七次的大死大生就永離輪迴,真的是這樣子啊!怎麼斷身見?永遠用慈父慈母的眼神看待每一個眾生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永遠跟眾生沒有距離,入眾生心行,不要把對方看成是一個人,永遠將對方還原成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每一個別人都是我們的空氣,每一個別人的身就是我的外身,真的是這樣子。每一個別人的受就是我的外受,每一個別人的心就是我的外心,我外面的心。每一個人的法就是我外面的法叫外法。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出來,你的身受心法,你整個身心狀態,你就是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只差說你有沒有真正的走出來!所謂的不受影響,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因為我們的觀照、因為我們的離繫,不然還是多少會受到影響的。
你看我們一百個同修坐在這裡,老實告訴你,你每個人呼出來的空氣都變成了親教師的口水,你懂嗎?這是真的耶!說起來好像很不衛生,但是這是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呼出來的空氣,不是飄到我這裡來,我吸進去不是變成我口水嗎!我有什麼選擇,你看我們的關係多麼親密啊!我們在這裡就是相濡以沫,沒有選擇的。
每一個人都是對方的境界跟鏡子,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一定要這樣看,不可能有第二種看法。佛法是絕待,而且是絕對的,你要斷身見一定這樣子看。這是最快的,你只要做得到這一點,把每一個人都看成你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內外身,除了別人以外,你沒有外身!你要斷身見,你就必須把每一個人,當成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每一個別人都是自己,只是他是我們的外身,這樣就可以斷身見,而且很快就可以斷身見。
有沒有這個氣魄?有沒有這個信心?把別人當成自己,就是要入眾生心行,跟對方沒有距離。不要把對方看成一個人,因為看成一個人,你就會起判斷,事實上這個人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嘛!什麼是這個人的心?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他哪有什麼心呢?你為什麼一直在乎他的心是什麼心呢?他實在是不了解自己,他不了解自己,他根本沒有心,他的心是什麼?一堆混亂的東西。這個人除非一心,要不然他三心兩意,你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要什麼?對不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要什麼,你問他到底要什麼?不太確定的。所以他沒有心嘛!你何必去責備他,他沒有心,你怎麼責備他,他三心兩意,你要責備哪一個心?
你敢說你都沒有三心兩意嗎?所以你說你要責備一個人,你要怎麼責備啊!責備哪一個心,他那麼多心,你要怎麼責備?心那麼多,你要責備那一個?所以他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決定說他有沒有一心啦?他沒有一心,你怎麼責備他?你責備他三心兩意,你真的找不到他的頭啦!如果他是一條蛇的話,你看不到他的頭在那裡!因為對方是一條蛇,你不知道他的頭在那裡!因為他實在是無頭蒼蠅,沒有頭!你要有頭就要一心才叫有頭。
所以斷身見就是一定要有一心,才能斷身見!一心就是要學習用慈父慈母的眼神看待每一個別人,這是最省力的了,而且又有機會做爸爸媽媽,有什麼不好,你就把他看成是你的小孩,這樣就很輕鬆、很省力啊!而且很容易跟對方沒有距離,而且不要把他看成一個人,要看成地水火風空識,要看成是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然後看整個內身跟外身的關係、內受跟外受的關係、內心跟外心的關係、內法跟外法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是彼此的境界跟鏡子,你呼出的空氣就是我的口水,就這樣子看,我們是相濡以沬的兄弟姊妹,我們是法眷,法的眷屬,每一個人都是佛陀的兄弟姊妹,每一個人都是佛陀的父母子女,就這樣子看。
所以每一個對待都是佛陀的對待,這樣子就沒有錯了!只要做到這樣,就叫做『佛隨念』,就叫做『親教師隨念』。只要做到『親教師隨念』,隨時都可以入定的,比你觀鼻觸點還要快。事實上入定沒有那麼難,根本的決定是信心!是信心在決定的,對親教師的信心,對親教師法身的信心。你如果真的有信心的話,你很快就入定了。一個信心它就具足了:五禪支的性格,一個信心它就可以具足:尋伺喜樂一心。但是這樣子的信心不是迷信,這樣子的信心是來自於對法的薰習,聞思修,他不是糊里糊塗的信,是一再的體驗,一再的對親教師的法語反覆的深思,不是淺思,是真的很認真的在思考,很認真的在做,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親教師隨念』。
如果當世有一個解脫者,你為什麼還要做『佛相隨念』呢?那不是很愚蠢嗎?很多人把『佛隨念』當成『佛相隨念』,親近佛菩薩的塑像,那個不管用的。當年的『佛隨念』是佛陀這一位親教師,真正的『佛隨念』是二年五百年前佛陀這一位親教師,不是佛相。我們今天的『佛隨念』,它也必須是『親教師隨念』,你隨時隨地要將親教師的法、親教師說的話、牢牢的記在心裡面。然後隨時隨地的在六根觸境上,真的是用慈父慈母的眼神、六根柔軟的來觸境,身口意清淨的來觸境,來跟一切的眾生結善緣,就這樣子很快的就斷身見了。
~摘要自大卿禪師2001年十日禪開示(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