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法不外談四項真理:
(一)世間是苦。
(二)苦是有因有緣的。
(三)苦因是可以滅,可以轉,叫做「涅槃寂靜」。
(四)這個煩惱的苦可以降伏,可以滅盡,它是有路可循,叫做「八正道」。
十二緣起就是討論第二項真理:世間的生死苦惱是怎麼集起,怎麼形成的。
六根都是我們的「鏡頭」
我們看事情離不開鏡頭,眼睛是鏡頭,耳朵是鏡頭,鼻子是鏡頭---。有多少煩惱,六根所呈現的鏡頭就不一樣,每一個觸境都有內心的創作(取角),這樣創作出來的境界叫做「相」。
當知道看的時候,所看到的只是自己鏡頭的創作,會有空間的距離感產生,不會和境界貼得太近。會有比較充裕的時空來消化所吸收到的境界(相),我們不受制於對過去的遺憾、對未來的盼望和對現在的放不下。過去種種、現在種種、未來種種,都是束縛,都是境界,這樣的境界層層疊疊地影響六根觸境,這樣子的六根,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六入。
六入
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的對象,我們的認識來自於六根觸六境,在這個觸的時候,我們起了一個識的分別,所以是識、名色、六入、觸,這四個東西一起作用了。
我們的六入(「入」的意思是內外交接處)是由六根觸境界而來,這樣的境界受到身心寂靜度(心)影響,身心寂靜度的等級就是名色。識、名色好像一個基地,六入好像守門員。
六入與識結合,我們叫做六識。這六種識是從根門來取名,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根塵識和合——六根、六塵、六識相交接,根塵識合在一起稱為觸,根塵識對焦,好像暗中有照明的東西,照到了。這個照明不是說無明就破掉了,只是某種程度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補充:守門員
南傳大般涅槃經: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並沒有他心智,我只知法的分際與流脈(大方向)法的傳承。
世尊,譬如國王有城在其邊境,城基城牆及城樓均甚堅固,且唯有一門;其守門者精敏多智,拒納不知不識者,唯許相識者入內。當其環巡該城附近,雖未察及城牆相聯處,或有孔之罅隙可容小貓爬入。但彼知任何較大動物,欲出入此城,非從此門進出不可。
世尊,我所知法的分際與流脈(法的傳承)亦復如是。世尊,過去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究竟解脫者為斷五蓋(心染隨眠)。此五蓋為心染隨眠能使慧解羸弱;沈穩修持於四正念。兼修習七菩提分而證如實知見。未來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亦將如此行之。現在當今阿羅漢正等覺佛陀亦如是行証」。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我沒有他心智,但是我知道法的傳承。我就是知道法脈,我不是用他心智(沒有他心智是說沒有用到他心智去知道這個)。就像國王有很堅固的城堡而他只有一個門,守門員很機智、很精靈,不會讓不知不識的人進來,只讓相識的人出入,城墻上即使有一些小孔,頂多也只能讓小貓、小動物進出,任何大的動物不得進出,若是人,一定要從這個門進去,所以他只要從這個門出入,守門員就知道了。
守門員知道「法」是什麼,「法」就是過去的解脫者要解脫這個五蓋,未來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現在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