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之五【識與名色】

「名」是指心,「色」是指身;身心狀態就是名色。名色是過去業力和習慣存留下來的身心狀態。六入是接受器、六根觸境是發射器,「名色」就是鏡頭的過濾解析器。名色不正,就好比這個鏡頭聚光能力、解析力不足。

「識」是一種了別的能力。識之前,有一股衝動在形成,稱為「行」。透過「行」,很快地積聚成為「識」。「識」一形成,馬上就有「名色」。
有很多「相」(初始印象),還來不及分別、來不及擋開的,就稱為「識」。進來了、出去了,殘留下來的都稱為「名色」。

在十二緣起裡的名色,都是已經有偏斜、有框架的東西,稱之為名色。若心依此名色生滅,則心就會不定。看到名色、了解名色,見到名色而不隨轉,心才能由無明轉明。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緣起有十二個過程,有渾沌無明、有種種身口意的衝動就是行。有了識、名色→就看六根如何對待境界,如何對待就是「六入」→對待就產生「觸」,六根若以「慈悲喜捨」對待就叫「明觸」,若以無明衝動去觸就叫「無明觸」→每個觸都是一個衝擊,眼看、耳聽、身觸、意想都是衝擊,這樣衝擊產生許多感「受」→若對感受有好的、不好的認同,就會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的感覺,這就是「愛」→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不停地加油添醋、增強後續力,就是「取」→不斷形成、變化,而這形成,就是「有」→春去春又來般,開始「生」→生就是煩惱與老死的無明問題。

如實知十二緣起及其個別之集、滅、道跡,
不能不求師→不能不學→不能不作瑜珈→不能不起志欲→不能不努力→為不退轉→堅忍不拔(sataccam)→正念正知(sati-sampajabban)→不放逸(appamado)。

補充/
一位深度近視的老人,自以為是個藝術的鑒賞家。有一天他和一些朋友一起去參觀博物館。他忘了帶眼鏡,圖畫都看不清楚,但他並不因此而停止大發議論。他和朋友一走進畫廊,他便開始對各幅畫作品頭論足起來。   他在以為是一幅全身畫像面前駐足而觀,開始大肆批評,他自許高明地說:「相框完全和畫像不成比例。畫中的男人相貌醜陋,穿著粗鄙。選擇這麼一個不值一顧的對象來畫,實在大錯特錯。」   老人喋喋不休,最後他的老伴挨到他身邊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對他說:「老伴兒,你知道你在看什麼嗎?你是在對著鏡子看自己呀!」

識不清淨→名色不平衡→六入(守門員弱視認識不清)→無明觸→隨業轉→受苦。

學生問:十二緣起可以用在情緒管理上嗎?
導師答:情緒管理就是一直還原,就是看清楚你現在的情緒是在十二緣起的哪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之前是什麼?等於是回溯,回溯就是還原,好像將高次元的數學方程式還原成低次元,就會變得很清楚。所以要還原。功夫好的時候,一看就知道了,一看就回到明了。

學生問:如何檢視自己在哪一個階段?
導師答:要聞思!要去瞭解十二緣起的每一個東西是什麼意思。

這一生能證阿羅漢是有玄機的,這「一生」,指的是這一個十二緣起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是一個出入息的生,是一個感受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啊!如果我們有可能在「一」個念頭的「生」證阿羅漢,所謂「證」就是去體驗一下阿羅漢的感覺,你有過一次身心脫落的體驗,就會覺得這是可能的,就會相信這一生可能證阿羅漢,至少會有一次的一生證阿羅漢。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