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

宗教
所有的宗教都在講同樣的內容,
---深深的愛
---慈悲喜捨
---無條件、無所求、無對象的愛
宗教──
是為了拉近人和人之間的距離,
拉近人和眾生的距離。
宗教──
就是讓人和一切眾生、和天地一切的生命對話,
讓我們跟一切的不知道對話。
每一個人都要
活出完全圓滿的道路,
活出完全圓滿的真理,
圓滿淋漓盡致的生命。
修行,
就是讓我們的內心有一種靈活度,
幫助我們容易正面取角,
很靈活的面對事情,不會抗拒。
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對話,尤其是對立的團體。
對話之前需先跟老天告解,
要對得起一切生命共同的本源,與天地的精神往來。
先跟天地精神往來,
才能夠真的放下自己的成見,
才能夠做到真正的由衷。
永遠不要放棄由衷的對話,這就是一種宗教的態度。
十二緣起之九【世間集滅】
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
煩惱是一層一層集出來的,它是一層比一層厚。
無明最內層,像有一股力量一直不斷地往內拉,
如地心引力,使人「飛」(輕安)不起來。
怎麼抓,怎麼放。在古代要用木棒磨擦再磨擦,才能生火;生氣也是一樣,氣就是火,如果你覺得生氣很簡單,那就是無明,歡喜很簡單,生氣很困難;微笑很容易,皺眉很困難。
十二緣起,是在看煩惱產生的過程,煩惱→從無明產生衝動→認識→身心的不平衡→六根不守護→接觸時沒有明覺、注意、感覺→從接觸中產生不好的思考→產生對喜歡和不喜歡境界的認同與排斥→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就開始用力→用力開始形成,不停地加油添醋就是取→取再延續下去,就會不斷形成、變化,而這變化、形成,就是有→形成後開始想依靠,想抓住東西,如雨後春筍般,開始拼命地生,生就是煩惱。
無明與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
破無明須要根本作意。無明,就是不知如何是好,一種莫名的不安,我們沒辦法很如實的面對當下的狀態。無明不是不能改的,只要我們不著急、不衝動,就可以將「無明」變「明」。
「作意」指一心一意,有注意力、能轉向的意思,有「善尋」﹙欲出離﹚與全神貫注的意思,即一切注意力如法。「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指脫離世間思惟﹙財貨、男女、得失、榮辱等與離苦不相干的思惟﹚的離苦作意,一心一意為出離「無邊苦海」,沒有不如法的尋伺、取相、迷想,不再為「欲魔」所繫縛。
作意就是注意。簡單講,就是如何把注意力放在適當的地方。不如理作意就是注意力不當,容易引起疲勞。 比如遇到順境就隨它轉,遇到逆境就抗拒,這都是很用力的。 比如眼睛被一個東西所吸引,貪的感覺是一種奪去魂魄的感覺。順境被奪魂,逆境在抗拒,都是很用力。
不如理作意就是顛倒作意,把苦的事情當成樂,把無常的東西當成常,把無我當成我,把不美的事情當成美,把不淨的事情當成淨。
破「無明」,必須「無間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在實修上展現為「無時不見苦」,真的見到苦的根,真的要連根拔除。正見就是無時不見苦,根本作意則是學習無時不見苦。真正見苦,就見到苦集,見到苦滅,見到苦滅之道。
行(包括呼吸、思維、尋伺、各種感受、取相,這些我們稱之為身行、口行、意行。)
變明以後就可以看到衝動,就叫做修「行」。我們的衝動會影響呼吸和說話。我們對感受所取的相﹙想像﹚會隨後影響思考和行為。修行就是在修種種的身行、口行和意行。
修身行?常常回來觀呼吸。觀呼吸不但能創造心靈空間,還能調和身心,使身心輕安、柔軟,這是收攝意根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比如說看當下的呼吸是否很粗澀,心臟是否亂跳,坐下、走路等行動是否很急躁。看好它,讓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意念安住在出入息,注意呼吸和身心柔軟的關係,意根收攝;在思維、尋思的作意上,用慈悲喜捨,就是意根自在。
再來看身體的衝動,行住坐臥動作中有著急嗎?正知每個動,都是為了離苦,沒有苦就不必動,也不必說話。放慢動作,只要比平時放慢一點,覺知就會跑出來。一直緩衝身、口、意的衝動,常常問自己:在忙什麼?急什麼?
眼根沒事就閉著,睜眼的時候,選擇慈悲喜捨的看,能選擇才叫眼根自在、眼根收攝。耳根也一樣,聽不懂不要勉強,更不要費力去聽,作意只有「慈悲喜捨」才不費力。不管對方如何不收攝、不如法,我只管如法、收攝﹙慈悲喜捨﹚、安住﹙有選擇﹚。如果沒有選擇,你會很累!
修意行?安住之後看當下的感受,以及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看事情。在可意的境界取喜歡的相,會有樂受,在不可意的境界取不喜歡的相,會有苦受。同樣的境界可以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一樣的月亮,百萬種心情;同樣的下雨,每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被罵也有開悟的機會,不一定要生氣。這就是修意根的衝動。
六根觸境的時候,不斷問自己:當下的受是什麼?看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注意事情?看當下的受、想,就是在看意行的衝動。意根比較不好修,所以在呼吸上安住,使身心更柔軟,更能如理作意,身心更輕安喜樂,更能以慈悲喜捨來發心、轉念。
修口行?說話必須先找個著力點,這叫尋伺。說話時,看著想說的衝動,練習說一個字馬上收攝,說十句話馬上收攝,看說完有沒有想要再說的衝動。看看是因為慈悲而說,還是因為衝動而說,這就是修口行。
無時不收攝說話的衝動。正語的五個條件,適時、實在、柔軟、有慈心導向、有幫助。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若不符合正語五個條件,都是造惡緣,不知道這是苦,就不知道收攝啊!
放慢說話的速度、放低說話的音調,去聽說話的聲波起伏,感覺說話的用力不用力,好像一條船,坐在無常的波浪上,然後向著慈悲喜捨的方向,我們就會很輕鬆。
身行、口行、意行要配合修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有很大的功德。慈心使我們的心清淨,悲心使我們心境無礙,喜心使心量廣大,捨心就是再加強慈悲喜,慈悲喜如果有執著就要放下,這個捨就是放下一切,輕鬆自在。
識(有明,有修行,我們才知道怎麼認識事情,這是十二緣起的第三項「認識」。)
認識就是知道如何過濾。過濾:知道如何做事不會造惡業﹙不好的後果﹚。沒有過濾,會累積不好的後果,造成身體和心理﹙名色﹚的不平衡,六根無法收攝。
法講起來很簡單,看你怎麼抓?怎麼放?整個十二緣起就是在探討怎麼用心?怎麼用力?怎麼用力就怎麼修行!最簡單、最省力的修行就是「慈悲喜捨」。
怎麼用心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看清世間的真相,世間就是無常、苦、無我;能看清世間的真相,就會看到涅槃寂靜。
十二緣起與出入息
十二緣起,每一個輪轉都是一個收縮和膨脹,都有一個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吸氣,拉進來,感覺自己在十二輪轉的那裡?呼氣,推出去,看自己在那裡?這個推和拉的感覺叫做推拿、叫做按摩。
不管現在在那裡,看到,吸氣感覺;呼氣感覺。把所有的苦惱,有續也好、強取也好、渴愛也好、六根的攀緣也好、識的不能過濾消化也好、衝動也好、無明也好,不管好的,壞的,我們都去感覺它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把它當作一種身心的推拿和按摩。
這個態度就是對十二輪轉,沒有排斥,完全的接受、承擔,是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知道,心裡有數、心知肚明、正知正念。
只安住出入息,去感覺一切都在收縮、膨脹,一切都在內拉、外推,一切都在起落、生滅。一切的膨縮、拉推、起落都是身心的按摩,以出入息推拿內外一切境。
煩惱是一層一層集出來的,它是一層比一層厚。
無明最內層,像有一股力量一直不斷地往內拉,
如地心引力,使人「飛」(輕安)不起來。
怎麼抓,怎麼放。在古代要用木棒磨擦再磨擦,才能生火;生氣也是一樣,氣就是火,如果你覺得生氣很簡單,那就是無明,歡喜很簡單,生氣很困難;微笑很容易,皺眉很困難。
十二緣起,是在看煩惱產生的過程,煩惱→從無明產生衝動→認識→身心的不平衡→六根不守護→接觸時沒有明覺、注意、感覺→從接觸中產生不好的思考→產生對喜歡和不喜歡境界的認同與排斥→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就開始用力→用力開始形成,不停地加油添醋就是取→取再延續下去,就會不斷形成、變化,而這變化、形成,就是有→形成後開始想依靠,想抓住東西,如雨後春筍般,開始拼命地生,生就是煩惱。
無明與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
破無明須要根本作意。無明,就是不知如何是好,一種莫名的不安,我們沒辦法很如實的面對當下的狀態。無明不是不能改的,只要我們不著急、不衝動,就可以將「無明」變「明」。
「作意」指一心一意,有注意力、能轉向的意思,有「善尋」﹙欲出離﹚與全神貫注的意思,即一切注意力如法。「根本作意(無常,苦、無我)」指脫離世間思惟﹙財貨、男女、得失、榮辱等與離苦不相干的思惟﹚的離苦作意,一心一意為出離「無邊苦海」,沒有不如法的尋伺、取相、迷想,不再為「欲魔」所繫縛。
作意就是注意。簡單講,就是如何把注意力放在適當的地方。不如理作意就是注意力不當,容易引起疲勞。 比如遇到順境就隨它轉,遇到逆境就抗拒,這都是很用力的。 比如眼睛被一個東西所吸引,貪的感覺是一種奪去魂魄的感覺。順境被奪魂,逆境在抗拒,都是很用力。
不如理作意就是顛倒作意,把苦的事情當成樂,把無常的東西當成常,把無我當成我,把不美的事情當成美,把不淨的事情當成淨。
破「無明」,必須「無間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在實修上展現為「無時不見苦」,真的見到苦的根,真的要連根拔除。正見就是無時不見苦,根本作意則是學習無時不見苦。真正見苦,就見到苦集,見到苦滅,見到苦滅之道。
行(包括呼吸、思維、尋伺、各種感受、取相,這些我們稱之為身行、口行、意行。)
變明以後就可以看到衝動,就叫做修「行」。我們的衝動會影響呼吸和說話。我們對感受所取的相﹙想像﹚會隨後影響思考和行為。修行就是在修種種的身行、口行和意行。
修身行?常常回來觀呼吸。觀呼吸不但能創造心靈空間,還能調和身心,使身心輕安、柔軟,這是收攝意根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比如說看當下的呼吸是否很粗澀,心臟是否亂跳,坐下、走路等行動是否很急躁。看好它,讓它有某種程度的安住。意念安住在出入息,注意呼吸和身心柔軟的關係,意根收攝;在思維、尋思的作意上,用慈悲喜捨,就是意根自在。
再來看身體的衝動,行住坐臥動作中有著急嗎?正知每個動,都是為了離苦,沒有苦就不必動,也不必說話。放慢動作,只要比平時放慢一點,覺知就會跑出來。一直緩衝身、口、意的衝動,常常問自己:在忙什麼?急什麼?
眼根沒事就閉著,睜眼的時候,選擇慈悲喜捨的看,能選擇才叫眼根自在、眼根收攝。耳根也一樣,聽不懂不要勉強,更不要費力去聽,作意只有「慈悲喜捨」才不費力。不管對方如何不收攝、不如法,我只管如法、收攝﹙慈悲喜捨﹚、安住﹙有選擇﹚。如果沒有選擇,你會很累!
修意行?安住之後看當下的感受,以及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看事情。在可意的境界取喜歡的相,會有樂受,在不可意的境界取不喜歡的相,會有苦受。同樣的境界可以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感受;一樣的月亮,百萬種心情;同樣的下雨,每個人的心情都不一樣。被罵也有開悟的機會,不一定要生氣。這就是修意根的衝動。
六根觸境的時候,不斷問自己:當下的受是什麼?看我們在感受裡取了什麼相?用什麼角度在注意事情?看當下的受、想,就是在看意行的衝動。意根比較不好修,所以在呼吸上安住,使身心更柔軟,更能如理作意,身心更輕安喜樂,更能以慈悲喜捨來發心、轉念。
修口行?說話必須先找個著力點,這叫尋伺。說話時,看著想說的衝動,練習說一個字馬上收攝,說十句話馬上收攝,看說完有沒有想要再說的衝動。看看是因為慈悲而說,還是因為衝動而說,這就是修口行。
無時不收攝說話的衝動。正語的五個條件,適時、實在、柔軟、有慈心導向、有幫助。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若不符合正語五個條件,都是造惡緣,不知道這是苦,就不知道收攝啊!
放慢說話的速度、放低說話的音調,去聽說話的聲波起伏,感覺說話的用力不用力,好像一條船,坐在無常的波浪上,然後向著慈悲喜捨的方向,我們就會很輕鬆。
身行、口行、意行要配合修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有很大的功德。慈心使我們的心清淨,悲心使我們心境無礙,喜心使心量廣大,捨心就是再加強慈悲喜,慈悲喜如果有執著就要放下,這個捨就是放下一切,輕鬆自在。
識(有明,有修行,我們才知道怎麼認識事情,這是十二緣起的第三項「認識」。)
認識就是知道如何過濾。過濾:知道如何做事不會造惡業﹙不好的後果﹚。沒有過濾,會累積不好的後果,造成身體和心理﹙名色﹚的不平衡,六根無法收攝。
法講起來很簡單,看你怎麼抓?怎麼放?整個十二緣起就是在探討怎麼用心?怎麼用力?怎麼用力就怎麼修行!最簡單、最省力的修行就是「慈悲喜捨」。
怎麼用心就是把注意力放在看清世間的真相,世間就是無常、苦、無我;能看清世間的真相,就會看到涅槃寂靜。
十二緣起與出入息
十二緣起,每一個輪轉都是一個收縮和膨脹,都有一個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吸氣,拉進來,感覺自己在十二輪轉的那裡?呼氣,推出去,看自己在那裡?這個推和拉的感覺叫做推拿、叫做按摩。
不管現在在那裡,看到,吸氣感覺;呼氣感覺。把所有的苦惱,有續也好、強取也好、渴愛也好、六根的攀緣也好、識的不能過濾消化也好、衝動也好、無明也好,不管好的,壞的,我們都去感覺它拉進來和推出去的力量,把它當作一種身心的推拿和按摩。
這個態度就是對十二輪轉,沒有排斥,完全的接受、承擔,是什麼就是什麼,看到、知道,心裡有數、心知肚明、正知正念。
只安住出入息,去感覺一切都在收縮、膨脹,一切都在內拉、外推,一切都在起落、生滅。一切的膨縮、拉推、起落都是身心的按摩,以出入息推拿內外一切境。
十二緣起之八【愛取有】
十二緣起,就是講我們的無明行造成愛取有的過程,你知道要怎樣去修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
修行,就是修無明行的行,降伏身口意的衝動。要做到降伏身口意的衝動必須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必須在每個觸境都能夠離境、轉念、修慈悲喜捨。有守有為,才能夠得到修行的自信,路才走得下去。
修行一定要見苦,見苦就是在觸境的時候,不斷去尋伺不寂靜,尋伺無常生滅,這個生是十二緣起的生滅(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生),生的是什麼?是愛取有的生、是無明行識的生。
「愛、取、有」就是指對這個識、名色、六入、觸、受的反應。我們要樂受繼續,不要苦受繼續,就叫「渴愛」。
愛可以唸成「礙」,你有苦受就會礙(愛)著,有樂受也會礙(愛)著,不苦不樂受也會礙(愛)著。這三個受都導向黏著,導向貪嗔痴,都叫「渴愛」。
看到了受,願意回到觸。在受上又要對受起反應,那就變成「礙」。愛是對受的反應→受是對觸的反應,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造作、跟隨業力流轉、跟隨我們過去的習慣一直在增強!這就是「渴愛」,渴愛就是指那一種難解難分的貪瞋癡的念頭。
「渴愛」原文叫「tanha」, 這個字可以音譯成「渴貪」:以欲貪為首,所帶出的習氣、念頭、沈迷。對欲貪再起反應就在身口意上展現出強迫性的要,叫做「強取」。「取」帶有主宰欲的霸道。對「取」的反應就叫「有」。
「有」---開始形成一種人格特性,等於是在名色(身心)上再一層業力的葛藤,一次又一次的堅固自己的個性。不願意回到單純的未生。我們所依的依六根六塵,依著各種相在轉,這些相如果不回到法,就會出現很多迷惑,又開始「生」。「生」就是整個五蘊、五蓋的人格特質的生。這個生就是代表煩惱苦迫的生。
「渴愛」比較屬於意念上的再續,渴愛因身心上的苦樂受而起了意念上的愛著或礙著,然後開始有了非有不可的行為叫「抓取」(取就是抓)。渴愛是意念上無法控制的欲想,而取是已有外顯的動作,好像呼吸加速、心跳加速,手開始有衝動展現。比如眼睛看到一個東西很喜歡生樂受→升起渴愛的念頭→展現手已經要去拿的動作,這叫「取」。
集起過程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叫「無明」,最外面叫「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叫「生」,生再內一層叫「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了。
為什麼會變有?因為你給它東西,叫做「取」。為什麼你要給它東西?因為你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會有貪愛?因為在接「觸」時產生了一些認同的受;為什麼會產生認同的受?因為沒有做好守護六根的「觸」,這叫做「六入」。
為什麼六根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為什麼身心看顧不好?因為沒有好好的認識,隨順各種衝動,叫做「行」(我們有很多的衝動---說話、思考、呼吸、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一種衝動)。這些衝動若不去注意,它就會變「無明」。
「無明」若不變「明」,它就會「漏」。
心一漏→各種的衝動﹙行﹚就形成,各種衝動形成→我們的認識﹙識﹚就出問題,認識出問題→我們的身心﹙名色﹚就會不平衡(偏差)→六根﹙六入﹚就會守護不好,六根守護不好→當我們去接觸﹙觸﹚外境時,在接觸的當下,就會產生很多追逐﹙樂受﹚和厭嫌﹙苦受﹚→對喜歡、不喜歡,就產生想保持或排斥的心,那個就叫做「愛」。→而這些愛是有所求﹙取﹚、有條件的→就會不顧因緣,對事情想勉強(強要),無論它帶給我們和別人是痛苦或快樂,就是強要,這樣就會形成一些不好的後果。這種形成,這種變「有」,就會造成我們煩惱的生,這個「生」用煩惱來說,就是煩惱的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就有種種苦惱,包括﹙老、病、死、無常﹚。
修行,就是修無明行的行,降伏身口意的衝動。要做到降伏身口意的衝動必須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必須在每個觸境都能夠離境、轉念、修慈悲喜捨。有守有為,才能夠得到修行的自信,路才走得下去。
修行一定要見苦,見苦就是在觸境的時候,不斷去尋伺不寂靜,尋伺無常生滅,這個生是十二緣起的生滅(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生),生的是什麼?是愛取有的生、是無明行識的生。
「愛、取、有」就是指對這個識、名色、六入、觸、受的反應。我們要樂受繼續,不要苦受繼續,就叫「渴愛」。
愛可以唸成「礙」,你有苦受就會礙(愛)著,有樂受也會礙(愛)著,不苦不樂受也會礙(愛)著。這三個受都導向黏著,導向貪嗔痴,都叫「渴愛」。
看到了受,願意回到觸。在受上又要對受起反應,那就變成「礙」。愛是對受的反應→受是對觸的反應,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造作、跟隨業力流轉、跟隨我們過去的習慣一直在增強!這就是「渴愛」,渴愛就是指那一種難解難分的貪瞋癡的念頭。
「渴愛」原文叫「tanha」, 這個字可以音譯成「渴貪」:以欲貪為首,所帶出的習氣、念頭、沈迷。對欲貪再起反應就在身口意上展現出強迫性的要,叫做「強取」。「取」帶有主宰欲的霸道。對「取」的反應就叫「有」。
「有」---開始形成一種人格特性,等於是在名色(身心)上再一層業力的葛藤,一次又一次的堅固自己的個性。不願意回到單純的未生。我們所依的依六根六塵,依著各種相在轉,這些相如果不回到法,就會出現很多迷惑,又開始「生」。「生」就是整個五蘊、五蓋的人格特質的生。這個生就是代表煩惱苦迫的生。
「渴愛」比較屬於意念上的再續,渴愛因身心上的苦樂受而起了意念上的愛著或礙著,然後開始有了非有不可的行為叫「抓取」(取就是抓)。渴愛是意念上無法控制的欲想,而取是已有外顯的動作,好像呼吸加速、心跳加速,手開始有衝動展現。比如眼睛看到一個東西很喜歡生樂受→升起渴愛的念頭→展現手已經要去拿的動作,這叫「取」。
集起過程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叫「無明」,最外面叫「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叫「生」,生再內一層叫「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了。
為什麼會變有?因為你給它東西,叫做「取」。為什麼你要給它東西?因為你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會有貪愛?因為在接「觸」時產生了一些認同的受;為什麼會產生認同的受?因為沒有做好守護六根的「觸」,這叫做「六入」。
為什麼六根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為什麼身心看顧不好?因為沒有好好的認識,隨順各種衝動,叫做「行」(我們有很多的衝動---說話、思考、呼吸、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一種衝動)。這些衝動若不去注意,它就會變「無明」。
「無明」若不變「明」,它就會「漏」。
心一漏→各種的衝動﹙行﹚就形成,各種衝動形成→我們的認識﹙識﹚就出問題,認識出問題→我們的身心﹙名色﹚就會不平衡(偏差)→六根﹙六入﹚就會守護不好,六根守護不好→當我們去接觸﹙觸﹚外境時,在接觸的當下,就會產生很多追逐﹙樂受﹚和厭嫌﹙苦受﹚→對喜歡、不喜歡,就產生想保持或排斥的心,那個就叫做「愛」。→而這些愛是有所求﹙取﹚、有條件的→就會不顧因緣,對事情想勉強(強要),無論它帶給我們和別人是痛苦或快樂,就是強要,這樣就會形成一些不好的後果。這種形成,這種變「有」,就會造成我們煩惱的生,這個「生」用煩惱來說,就是煩惱的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就有種種苦惱,包括﹙老、病、死、無常﹚。
十二緣起之七【受念住】
受念住,將心安住於當下可以辨認的感受:舒服、不舒服、沒有攀緣之受。
觀受即每一界各有其可意觸受、不可意觸受、無記觸受。能離諸受,叫離執(繫)受。
不苦不樂受:沒有苦的感覺、或分不清苦或樂、或禪定中的捨受都是,屬無記的狀態。不苦不樂受,以及疑、我慢,一般人以為是不苦,敏感度高的人,知這些都是苦。所有受都是苦,因知其苦,才能離。
認定一切受皆含「行苦」,見此「行苦」不再苦上加苦,安住,能於「行苦」當下見生滅無常而離繫,即受念住,此有助於心念住。
苦受不明,則不知心之瞋;樂受不明,則不知心之貪。明白苦樂受,才有助於心念住。
一.
感覺現在身體有苦受,吸氣;感覺苦受因為膨脹而下降,呼氣。
感覺苦受是對身體不舒服的用力抗拒,吸氣;感覺可以不必那麼用力,呼氣。
感覺身體苦受的消失有方法、有要領,吸氣;感覺身體的苦受正在消失,呼氣。
二.
感覺身體有樂受,吸氣。(吸氣的過程感覺樂受因收縮而上升)
感覺身體的樂受因膨脹而下降,呼氣。
感覺樂受也是一種用力,吸氣;感覺樂受因為沒有用力而下降,呼氣。
三.
感覺現在身體是不苦不樂受,吸氣;感覺身體的不苦不樂受正在下降,呼氣。
感覺不苦不樂受也是一種用力,吸氣;感覺不必那麼用力,呼氣。
如是反覆練習。感覺現在心理上有苦受,吸氣;感覺心理上的苦受因為膨脹而下降,呼氣。
觀受即每一界各有其可意觸受、不可意觸受、無記觸受。能離諸受,叫離執(繫)受。
不苦不樂受:沒有苦的感覺、或分不清苦或樂、或禪定中的捨受都是,屬無記的狀態。不苦不樂受,以及疑、我慢,一般人以為是不苦,敏感度高的人,知這些都是苦。所有受都是苦,因知其苦,才能離。
認定一切受皆含「行苦」,見此「行苦」不再苦上加苦,安住,能於「行苦」當下見生滅無常而離繫,即受念住,此有助於心念住。
苦受不明,則不知心之瞋;樂受不明,則不知心之貪。明白苦樂受,才有助於心念住。
一.
感覺現在身體有苦受,吸氣;感覺苦受因為膨脹而下降,呼氣。
感覺苦受是對身體不舒服的用力抗拒,吸氣;感覺可以不必那麼用力,呼氣。
感覺身體苦受的消失有方法、有要領,吸氣;感覺身體的苦受正在消失,呼氣。
二.
感覺身體有樂受,吸氣。(吸氣的過程感覺樂受因收縮而上升)
感覺身體的樂受因膨脹而下降,呼氣。
感覺樂受也是一種用力,吸氣;感覺樂受因為沒有用力而下降,呼氣。
三.
感覺現在身體是不苦不樂受,吸氣;感覺身體的不苦不樂受正在下降,呼氣。
感覺不苦不樂受也是一種用力,吸氣;感覺不必那麼用力,呼氣。
如是反覆練習。感覺現在心理上有苦受,吸氣;感覺心理上的苦受因為膨脹而下降,呼氣。
十二緣起之六【觸受】
根塵識合在一起稱為「觸」(對焦),
好像在暗中有一個照明,照到了。
最基本的觸分成:可意觸和不可意觸。可意就是自己比較同意、接受的,不可意就是自己比較不同意、不接受的。有抗拒的會變成不可意觸,有喜歡的會變成可意觸。比如說:冬天我們不喜歡太冷,夏天我們不喜歡太熱,這個不喜歡就是不可意觸。我們不喜歡噪音,噪音就是不可意觸,喜歡寧靜,寧靜就是可意觸。有感受又變成比較大的單位:苦受跟樂受。苦受就是這個事情感覺很不好、有對立、有抗阻、流不過去,流不過去就是苦受。這個事情發生得好,來得好,捨不得放下就是樂受。有樂受,就難免帶一絲染著而流不過去,所以照樣有掛礙。「苦」這個字在印度語音叫「堵卡」(dukkha),樂叫「舒卡」(sukkha),苦樂的印度話發音都有「卡」的音,有受就有卡,真的是卡住了!
觸→受的轉折
六根觸境的時候,在觸與受之間要看到內心的「取相」和「對話」。一開始不易拿捏,可以在觸境的時候加強聞思,在每個轉折處、節骨眼,去看自己到底怎樣取相、怎樣詮釋,怎樣跟自己對話。看到對話,看到不淨、看到亂想,看到「觸」所生出的「受」。
六境如塵,有能量、有亂度(熵),灰塵阻礙散熱、流動,才生出受。色塵只是色塵,聲塵只是聲塵,但在觸的當下,都加了許多衝著我來(我、我所)的解釋,生起很多沒有必要的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
停得下來嗎?
能不能讓衝動停下來,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部沒有剎車的汽車,一直往前衝。這樣地一直往前衝就是讓「觸」、「受」、「愛」、「取」、「有」不斷繁殖而「生」,星火燎原般地蔓延,最後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然後心不得安、不知所終。
修行就是願意去看,在觸和受之間,到底我們加了什麼東西進去。那個東西就是「亂想」---就是內在的取相和對話,這個一定要看到,每個觸都要看到。有看到,觸就只是觸,觸變成「明觸」。沒有「無明觸」,這樣叫做修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
「識」---本身是一種過濾,分別內外,所有東西都要經過識的過濾,沒有過濾掉的,留下來就變成五蘊的積聚,這就形成「名色」。
「名色」---簡單講,就是身心,具體一點講,就是 ——
「六入」---內六入就是名,外六入就是色。內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是色聲香味觸法。
「觸」---是根塵識三和合,是一種會流,每個觸都是一個剛好,需要對準焦距。沒有對準焦距的觸(注意力)是模糊的;注意力需用點力,完全沒用力就無法對焦,就看不清楚、聽不清楚。觸是現前境界的衝擊,每個觸都是漩渦。開始對焦,用一點力了,才有 ——
「受」。對受沒有覺察,離繫,就產生了「生、老死」等煩惱。
六根在觸,走路在觸、坐著在觸、躺下在觸,所有行、住、坐、臥的觸,當下都知道叫正知。比如上廁所知道、喝水知道、吃東西知道、嚼的時候知道、吞下去知道。當你去感覺每個觸的時候,心就開始單純了。懂得注意觸的話,生命很新鮮。你不用去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感覺到一種清新感,佛教叫做喜感,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每個動作都有觸,只要把觸,這個動作慢下來,感覺一下,會發現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每個觸都有受,好好地去感覺這個觸。觸而無受,會增加愚痴,叫不苦不樂受!
有觸就有所依的問題,是依出離心法?還是不依出離心法?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雜阿含、十六、四五四>
好像在暗中有一個照明,照到了。
最基本的觸分成:可意觸和不可意觸。可意就是自己比較同意、接受的,不可意就是自己比較不同意、不接受的。有抗拒的會變成不可意觸,有喜歡的會變成可意觸。比如說:冬天我們不喜歡太冷,夏天我們不喜歡太熱,這個不喜歡就是不可意觸。我們不喜歡噪音,噪音就是不可意觸,喜歡寧靜,寧靜就是可意觸。有感受又變成比較大的單位:苦受跟樂受。苦受就是這個事情感覺很不好、有對立、有抗阻、流不過去,流不過去就是苦受。這個事情發生得好,來得好,捨不得放下就是樂受。有樂受,就難免帶一絲染著而流不過去,所以照樣有掛礙。「苦」這個字在印度語音叫「堵卡」(dukkha),樂叫「舒卡」(sukkha),苦樂的印度話發音都有「卡」的音,有受就有卡,真的是卡住了!
觸→受的轉折
六根觸境的時候,在觸與受之間要看到內心的「取相」和「對話」。一開始不易拿捏,可以在觸境的時候加強聞思,在每個轉折處、節骨眼,去看自己到底怎樣取相、怎樣詮釋,怎樣跟自己對話。看到對話,看到不淨、看到亂想,看到「觸」所生出的「受」。
六境如塵,有能量、有亂度(熵),灰塵阻礙散熱、流動,才生出受。色塵只是色塵,聲塵只是聲塵,但在觸的當下,都加了許多衝著我來(我、我所)的解釋,生起很多沒有必要的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
停得下來嗎?
能不能讓衝動停下來,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部沒有剎車的汽車,一直往前衝。這樣地一直往前衝就是讓「觸」、「受」、「愛」、「取」、「有」不斷繁殖而「生」,星火燎原般地蔓延,最後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然後心不得安、不知所終。
修行就是願意去看,在觸和受之間,到底我們加了什麼東西進去。那個東西就是「亂想」---就是內在的取相和對話,這個一定要看到,每個觸都要看到。有看到,觸就只是觸,觸變成「明觸」。沒有「無明觸」,這樣叫做修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
「識」---本身是一種過濾,分別內外,所有東西都要經過識的過濾,沒有過濾掉的,留下來就變成五蘊的積聚,這就形成「名色」。
「名色」---簡單講,就是身心,具體一點講,就是 ——
「六入」---內六入就是名,外六入就是色。內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是色聲香味觸法。
「觸」---是根塵識三和合,是一種會流,每個觸都是一個剛好,需要對準焦距。沒有對準焦距的觸(注意力)是模糊的;注意力需用點力,完全沒用力就無法對焦,就看不清楚、聽不清楚。觸是現前境界的衝擊,每個觸都是漩渦。開始對焦,用一點力了,才有 ——
「受」。對受沒有覺察,離繫,就產生了「生、老死」等煩惱。
六根在觸,走路在觸、坐著在觸、躺下在觸,所有行、住、坐、臥的觸,當下都知道叫正知。比如上廁所知道、喝水知道、吃東西知道、嚼的時候知道、吞下去知道。當你去感覺每個觸的時候,心就開始單純了。懂得注意觸的話,生命很新鮮。你不用去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感覺到一種清新感,佛教叫做喜感,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每個動作都有觸,只要把觸,這個動作慢下來,感覺一下,會發現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每個觸都有受,好好地去感覺這個觸。觸而無受,會增加愚痴,叫不苦不樂受!
有觸就有所依的問題,是依出離心法?還是不依出離心法?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雜阿含、十六、四五四>
十二緣起之五【識與名色】
「名」是指心,「色」是指身;身心狀態就是名色。名色是過去業力和習慣存留下來的身心狀態。六入是接受器、六根觸境是發射器,「名色」就是鏡頭的過濾解析器。名色不正,就好比這個鏡頭聚光能力、解析力不足。
「識」是一種了別的能力。識之前,有一股衝動在形成,稱為「行」。透過「行」,很快地積聚成為「識」。「識」一形成,馬上就有「名色」。
有很多「相」(初始印象),還來不及分別、來不及擋開的,就稱為「識」。進來了、出去了,殘留下來的都稱為「名色」。
在十二緣起裡的名色,都是已經有偏斜、有框架的東西,稱之為名色。若心依此名色生滅,則心就會不定。看到名色、了解名色,見到名色而不隨轉,心才能由無明轉明。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緣起有十二個過程,有渾沌無明、有種種身口意的衝動就是行。有了識、名色→就看六根如何對待境界,如何對待就是「六入」→對待就產生「觸」,六根若以「慈悲喜捨」對待就叫「明觸」,若以無明衝動去觸就叫「無明觸」→每個觸都是一個衝擊,眼看、耳聽、身觸、意想都是衝擊,這樣衝擊產生許多感「受」→若對感受有好的、不好的認同,就會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的感覺,這就是「愛」→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不停地加油添醋、增強後續力,就是「取」→不斷形成、變化,而這形成,就是「有」→春去春又來般,開始「生」→生就是煩惱與老死的無明問題。
如實知十二緣起及其個別之集、滅、道跡,
不能不求師→不能不學→不能不作瑜珈→不能不起志欲→不能不努力→為不退轉→堅忍不拔(sataccam)→正念正知(sati-sampajabban)→不放逸(appamado)。
補充/
一位深度近視的老人,自以為是個藝術的鑒賞家。有一天他和一些朋友一起去參觀博物館。他忘了帶眼鏡,圖畫都看不清楚,但他並不因此而停止大發議論。他和朋友一走進畫廊,他便開始對各幅畫作品頭論足起來。 他在以為是一幅全身畫像面前駐足而觀,開始大肆批評,他自許高明地說:「相框完全和畫像不成比例。畫中的男人相貌醜陋,穿著粗鄙。選擇這麼一個不值一顧的對象來畫,實在大錯特錯。」 老人喋喋不休,最後他的老伴挨到他身邊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對他說:「老伴兒,你知道你在看什麼嗎?你是在對著鏡子看自己呀!」
識不清淨→名色不平衡→六入(守門員弱視認識不清)→無明觸→隨業轉→受苦。
學生問:十二緣起可以用在情緒管理上嗎?
導師答:情緒管理就是一直還原,就是看清楚你現在的情緒是在十二緣起的哪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之前是什麼?等於是回溯,回溯就是還原,好像將高次元的數學方程式還原成低次元,就會變得很清楚。所以要還原。功夫好的時候,一看就知道了,一看就回到明了。
學生問:如何檢視自己在哪一個階段?
導師答:要聞思!要去瞭解十二緣起的每一個東西是什麼意思。
這一生能證阿羅漢是有玄機的,這「一生」,指的是這一個十二緣起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是一個出入息的生,是一個感受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啊!如果我們有可能在「一」個念頭的「生」證阿羅漢,所謂「證」就是去體驗一下阿羅漢的感覺,你有過一次身心脫落的體驗,就會覺得這是可能的,就會相信這一生可能證阿羅漢,至少會有一次的一生證阿羅漢。
「識」是一種了別的能力。識之前,有一股衝動在形成,稱為「行」。透過「行」,很快地積聚成為「識」。「識」一形成,馬上就有「名色」。
有很多「相」(初始印象),還來不及分別、來不及擋開的,就稱為「識」。進來了、出去了,殘留下來的都稱為「名色」。
在十二緣起裡的名色,都是已經有偏斜、有框架的東西,稱之為名色。若心依此名色生滅,則心就會不定。看到名色、了解名色,見到名色而不隨轉,心才能由無明轉明。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十二緣起有十二個過程,有渾沌無明、有種種身口意的衝動就是行。有了識、名色→就看六根如何對待境界,如何對待就是「六入」→對待就產生「觸」,六根若以「慈悲喜捨」對待就叫「明觸」,若以無明衝動去觸就叫「無明觸」→每個觸都是一個衝擊,眼看、耳聽、身觸、意想都是衝擊,這樣衝擊產生許多感「受」→若對感受有好的、不好的認同,就會有很多喜歡、不喜歡、煩惱心、貪欲心的感覺,這就是「愛」→這個心生起就形成一些新的業,不停地加油添醋、增強後續力,就是「取」→不斷形成、變化,而這形成,就是「有」→春去春又來般,開始「生」→生就是煩惱與老死的無明問題。
如實知十二緣起及其個別之集、滅、道跡,
不能不求師→不能不學→不能不作瑜珈→不能不起志欲→不能不努力→為不退轉→堅忍不拔(sataccam)→正念正知(sati-sampajabban)→不放逸(appamado)。
補充/
一位深度近視的老人,自以為是個藝術的鑒賞家。有一天他和一些朋友一起去參觀博物館。他忘了帶眼鏡,圖畫都看不清楚,但他並不因此而停止大發議論。他和朋友一走進畫廊,他便開始對各幅畫作品頭論足起來。 他在以為是一幅全身畫像面前駐足而觀,開始大肆批評,他自許高明地說:「相框完全和畫像不成比例。畫中的男人相貌醜陋,穿著粗鄙。選擇這麼一個不值一顧的對象來畫,實在大錯特錯。」 老人喋喋不休,最後他的老伴挨到他身邊把他拉到一旁,悄悄地對他說:「老伴兒,你知道你在看什麼嗎?你是在對著鏡子看自己呀!」
識不清淨→名色不平衡→六入(守門員弱視認識不清)→無明觸→隨業轉→受苦。
學生問:十二緣起可以用在情緒管理上嗎?
導師答:情緒管理就是一直還原,就是看清楚你現在的情緒是在十二緣起的哪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之前是什麼?等於是回溯,回溯就是還原,好像將高次元的數學方程式還原成低次元,就會變得很清楚。所以要還原。功夫好的時候,一看就知道了,一看就回到明了。
學生問:如何檢視自己在哪一個階段?
導師答:要聞思!要去瞭解十二緣起的每一個東西是什麼意思。
這一生能證阿羅漢是有玄機的,這「一生」,指的是這一個十二緣起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是一個出入息的生,是一個感受的生,是一個念頭的生啊!如果我們有可能在「一」個念頭的「生」證阿羅漢,所謂「證」就是去體驗一下阿羅漢的感覺,你有過一次身心脫落的體驗,就會覺得這是可能的,就會相信這一生可能證阿羅漢,至少會有一次的一生證阿羅漢。
十二緣起之四【無明】
看到對方,是看到境界(2500年的樹)
對方不是對方,是一大洪流
每個人都是傳媒,每個人都是漩渦
看到境界,生怖畏…
千萬年輪轉
如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之所以能圓滿任務,是因為各腔的流入和流出
有規律地開合
用對方母親的聲音,呼喚本心
回到佛陀的心
當杯子倒滿之後,再往裡倒的現象是:倒進去的東西和流出來的物質是一樣的。 但如果將痛苦施加於一位修行者,太多了也會溢出。但,溢出來和倒進去的卻是不同,倒進去的若是(業力)痛苦,流出來的卻是感恩與慚愧。當我們經歷痛苦時,痛苦會告訴我們,在那裡可以尋找到方向與出路,就是回到佛陀的心。
十二緣起的流轉
我們把十二緣起分成三個部分~
過去---無明、行;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
未來---愛、取、有、生、老死。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稱作「無明」,最外面稱作「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稱作「生」,生再內一層稱作「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生」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會形成?因為你給燃料,這個燃料叫做「取」,為什麼你要供應燃料?因為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有貪愛?因為在接「觸」的剎那已經有「受」的認同了,為什麼會產生認同?因為沒有做好六根守護,所以「有漏」,這叫做「六入」。
六根為什麼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身心沒看顧好,就因為沒有好好認識,沒有好好認識各種衝動,這些衝動叫做「行」。修「行」就是在修說話的衝動、起心動念的衝動,甚至呼吸與每個動作起落的衝動,從這裡移到那裡,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衝動。這些衝動不去注意,就會變「無明」。
「無明」生就生十二緣起,生煩惱;「明」生就成就如來家業!
補充/
四種教化
有一次,佛陀到一個地方教化,當地有人責怪佛陀是個不事生產的人,每天只是到處行腳、雲遊。佛陀告訴他:「我也有工作,我也跟農夫一樣,自耕而食。」佛陀所謂的「耕種」,就是對眾生的教化,其中有「四種教化」如下: 第一、以信心為種籽:《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信每個人的「心」。人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對每個人的「心」有堅決的信,才有走出來的的氣魄。有如是的信心,才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承受更多的挑戰,接受更多學習的機會。佛陀教化眾生,到處散播信仰的種子,讓堅決的信種植在眾生心裏,一旦因緣成熟,就可以開花結果。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佛陀教化眾生,希望大家修習慈悲心,修習忍辱行。乃至持戒、佈施、念佛、參禪等,讓眾生因為修行而身心安樂、遠離煩惱,透過修行改造人心、淨化社會。佛陀也是以修行的功德,成就他人,進而感化整個社會;以修行的悲智,救度眾生;以修行為及時雨,潤澤一切眾生。 第三、以智慧為陽光:佛陀運用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權巧方便,散播他所覺悟的緣起、因果、業力、空慧等真理,來引導眾生出離癡闇無明、消弭刀兵劫火。以他所證悟的空慧,打破慳貪的黑暗、消弭瞋恨的陰霾;以智慧的心燈,點亮出離生死之路、照見福慧之光,讓眾生遠離憂悲苦惱,同趣菩提大道,就如陽光,照破世間的幽暗瘴氣,邁向光明溫暖之途。 第四、以慚愧為大地:《佛遺教經》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是去惡向善的根本,就像大地能讓萬物生長、成熟。佛陀讓世間人,時常慚愧自己的不足,慚愧自己對父母的照顧不夠、對子女的教導不力、對親朋的導護不足、對社會的付出不盡心。有慚愧心,才能遠離自大自滿的固蔽;有慚愧心,才有悔過向上的意願;有慚愧心,才能滋養自他及世間的和諧。
佛陀的「四種教化」是:第一、以信心為種籽,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第三、以智慧為陽光,第四、以慚愧為大地。
對方不是對方,是一大洪流
每個人都是傳媒,每個人都是漩渦
看到境界,生怖畏…
千萬年輪轉
如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之所以能圓滿任務,是因為各腔的流入和流出
有規律地開合
用對方母親的聲音,呼喚本心
回到佛陀的心
當杯子倒滿之後,再往裡倒的現象是:倒進去的東西和流出來的物質是一樣的。 但如果將痛苦施加於一位修行者,太多了也會溢出。但,溢出來和倒進去的卻是不同,倒進去的若是(業力)痛苦,流出來的卻是感恩與慚愧。當我們經歷痛苦時,痛苦會告訴我們,在那裡可以尋找到方向與出路,就是回到佛陀的心。
十二緣起的流轉
我們把十二緣起分成三個部分~
過去---無明、行;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
未來---愛、取、有、生、老死。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稱作「無明」,最外面稱作「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稱作「生」,生再內一層稱作「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生」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會形成?因為你給燃料,這個燃料叫做「取」,為什麼你要供應燃料?因為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有貪愛?因為在接「觸」的剎那已經有「受」的認同了,為什麼會產生認同?因為沒有做好六根守護,所以「有漏」,這叫做「六入」。
六根為什麼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身心沒看顧好,就因為沒有好好認識,沒有好好認識各種衝動,這些衝動叫做「行」。修「行」就是在修說話的衝動、起心動念的衝動,甚至呼吸與每個動作起落的衝動,從這裡移到那裡,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衝動。這些衝動不去注意,就會變「無明」。
「無明」生就生十二緣起,生煩惱;「明」生就成就如來家業!
補充/
四種教化
有一次,佛陀到一個地方教化,當地有人責怪佛陀是個不事生產的人,每天只是到處行腳、雲遊。佛陀告訴他:「我也有工作,我也跟農夫一樣,自耕而食。」佛陀所謂的「耕種」,就是對眾生的教化,其中有「四種教化」如下: 第一、以信心為種籽:《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信每個人的「心」。人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對每個人的「心」有堅決的信,才有走出來的的氣魄。有如是的信心,才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承受更多的挑戰,接受更多學習的機會。佛陀教化眾生,到處散播信仰的種子,讓堅決的信種植在眾生心裏,一旦因緣成熟,就可以開花結果。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佛陀教化眾生,希望大家修習慈悲心,修習忍辱行。乃至持戒、佈施、念佛、參禪等,讓眾生因為修行而身心安樂、遠離煩惱,透過修行改造人心、淨化社會。佛陀也是以修行的功德,成就他人,進而感化整個社會;以修行的悲智,救度眾生;以修行為及時雨,潤澤一切眾生。 第三、以智慧為陽光:佛陀運用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權巧方便,散播他所覺悟的緣起、因果、業力、空慧等真理,來引導眾生出離癡闇無明、消弭刀兵劫火。以他所證悟的空慧,打破慳貪的黑暗、消弭瞋恨的陰霾;以智慧的心燈,點亮出離生死之路、照見福慧之光,讓眾生遠離憂悲苦惱,同趣菩提大道,就如陽光,照破世間的幽暗瘴氣,邁向光明溫暖之途。 第四、以慚愧為大地:《佛遺教經》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是去惡向善的根本,就像大地能讓萬物生長、成熟。佛陀讓世間人,時常慚愧自己的不足,慚愧自己對父母的照顧不夠、對子女的教導不力、對親朋的導護不足、對社會的付出不盡心。有慚愧心,才能遠離自大自滿的固蔽;有慚愧心,才有悔過向上的意願;有慚愧心,才能滋養自他及世間的和諧。
佛陀的「四種教化」是:第一、以信心為種籽,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第三、以智慧為陽光,第四、以慚愧為大地。
十二緣起之三【六入】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佛法不外談四項真理:
(一)世間是苦。
(二)苦是有因有緣的。
(三)苦因是可以滅,可以轉,叫做「涅槃寂靜」。
(四)這個煩惱的苦可以降伏,可以滅盡,它是有路可循,叫做「八正道」。
十二緣起就是討論第二項真理:世間的生死苦惱是怎麼集起,怎麼形成的。
六根都是我們的「鏡頭」
我們看事情離不開鏡頭,眼睛是鏡頭,耳朵是鏡頭,鼻子是鏡頭---。有多少煩惱,六根所呈現的鏡頭就不一樣,每一個觸境都有內心的創作(取角),這樣創作出來的境界叫做「相」。
當知道看的時候,所看到的只是自己鏡頭的創作,會有空間的距離感產生,不會和境界貼得太近。會有比較充裕的時空來消化所吸收到的境界(相),我們不受制於對過去的遺憾、對未來的盼望和對現在的放不下。過去種種、現在種種、未來種種,都是束縛,都是境界,這樣的境界層層疊疊地影響六根觸境,這樣子的六根,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六入。
六入
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的對象,我們的認識來自於六根觸六境,在這個觸的時候,我們起了一個識的分別,所以是識、名色、六入、觸,這四個東西一起作用了。
我們的六入(「入」的意思是內外交接處)是由六根觸境界而來,這樣的境界受到身心寂靜度(心)影響,身心寂靜度的等級就是名色。識、名色好像一個基地,六入好像守門員。
六入與識結合,我們叫做六識。這六種識是從根門來取名,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根塵識和合——六根、六塵、六識相交接,根塵識合在一起稱為觸,根塵識對焦,好像暗中有照明的東西,照到了。這個照明不是說無明就破掉了,只是某種程度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補充:守門員
南傳大般涅槃經: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並沒有他心智,我只知法的分際與流脈(大方向)法的傳承。
世尊,譬如國王有城在其邊境,城基城牆及城樓均甚堅固,且唯有一門;其守門者精敏多智,拒納不知不識者,唯許相識者入內。當其環巡該城附近,雖未察及城牆相聯處,或有孔之罅隙可容小貓爬入。但彼知任何較大動物,欲出入此城,非從此門進出不可。
世尊,我所知法的分際與流脈(法的傳承)亦復如是。世尊,過去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究竟解脫者為斷五蓋(心染隨眠)。此五蓋為心染隨眠能使慧解羸弱;沈穩修持於四正念。兼修習七菩提分而證如實知見。未來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亦將如此行之。現在當今阿羅漢正等覺佛陀亦如是行証」。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我沒有他心智,但是我知道法的傳承。我就是知道法脈,我不是用他心智(沒有他心智是說沒有用到他心智去知道這個)。就像國王有很堅固的城堡而他只有一個門,守門員很機智、很精靈,不會讓不知不識的人進來,只讓相識的人出入,城墻上即使有一些小孔,頂多也只能讓小貓、小動物進出,任何大的動物不得進出,若是人,一定要從這個門進去,所以他只要從這個門出入,守門員就知道了。
守門員知道「法」是什麼,「法」就是過去的解脫者要解脫這個五蓋,未來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現在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
佛法不外談四項真理:
(一)世間是苦。
(二)苦是有因有緣的。
(三)苦因是可以滅,可以轉,叫做「涅槃寂靜」。
(四)這個煩惱的苦可以降伏,可以滅盡,它是有路可循,叫做「八正道」。
十二緣起就是討論第二項真理:世間的生死苦惱是怎麼集起,怎麼形成的。
六根都是我們的「鏡頭」
我們看事情離不開鏡頭,眼睛是鏡頭,耳朵是鏡頭,鼻子是鏡頭---。有多少煩惱,六根所呈現的鏡頭就不一樣,每一個觸境都有內心的創作(取角),這樣創作出來的境界叫做「相」。
當知道看的時候,所看到的只是自己鏡頭的創作,會有空間的距離感產生,不會和境界貼得太近。會有比較充裕的時空來消化所吸收到的境界(相),我們不受制於對過去的遺憾、對未來的盼望和對現在的放不下。過去種種、現在種種、未來種種,都是束縛,都是境界,這樣的境界層層疊疊地影響六根觸境,這樣子的六根,就是十二緣起中的六入。
六入
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的對象,我們的認識來自於六根觸六境,在這個觸的時候,我們起了一個識的分別,所以是識、名色、六入、觸,這四個東西一起作用了。
我們的六入(「入」的意思是內外交接處)是由六根觸境界而來,這樣的境界受到身心寂靜度(心)影響,身心寂靜度的等級就是名色。識、名色好像一個基地,六入好像守門員。
六入與識結合,我們叫做六識。這六種識是從根門來取名,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然後根塵識和合——六根、六塵、六識相交接,根塵識合在一起稱為觸,根塵識對焦,好像暗中有照明的東西,照到了。這個照明不是說無明就破掉了,只是某種程度了解當時發生的事情。補充:守門員
南傳大般涅槃經: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並沒有他心智,我只知法的分際與流脈(大方向)法的傳承。
世尊,譬如國王有城在其邊境,城基城牆及城樓均甚堅固,且唯有一門;其守門者精敏多智,拒納不知不識者,唯許相識者入內。當其環巡該城附近,雖未察及城牆相聯處,或有孔之罅隙可容小貓爬入。但彼知任何較大動物,欲出入此城,非從此門進出不可。
世尊,我所知法的分際與流脈(法的傳承)亦復如是。世尊,過去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究竟解脫者為斷五蓋(心染隨眠)。此五蓋為心染隨眠能使慧解羸弱;沈穩修持於四正念。兼修習七菩提分而證如實知見。未來世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亦將如此行之。現在當今阿羅漢正等覺佛陀亦如是行証」。
「世尊,我對過去、未來及現在阿羅漢正等正覺諸佛,我沒有他心智,但是我知道法的傳承。我就是知道法脈,我不是用他心智(沒有他心智是說沒有用到他心智去知道這個)。就像國王有很堅固的城堡而他只有一個門,守門員很機智、很精靈,不會讓不知不識的人進來,只讓相識的人出入,城墻上即使有一些小孔,頂多也只能讓小貓、小動物進出,任何大的動物不得進出,若是人,一定要從這個門進去,所以他只要從這個門出入,守門員就知道了。
守門員知道「法」是什麼,「法」就是過去的解脫者要解脫這個五蓋,未來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現在的解脫者也是解脫這個五蓋。
十二緣起之二【苦惱的緣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苦之大集
佛法主要是「要實踐」,文字的深淺不是關鍵,說淺說深都是為了解脫的實踐,為了慈悲喜捨的實踐。
認識什麼是「相」?
金剛經提到「諸相非相」,『相』(nimitta)是認識的印象,是那些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我們人的心常常隨著我們所觸到的『相』在轉。
不管我們說「心隨境(相)轉」或者說「心能轉境(相)」,都會覺得這個『境』好像是在外面。若把這個『境』改為『相』,就有點像傳統佛教說的『六塵』。六塵有點像海市蜃樓將我們的聯想喚起,把我們從塵封已久的記憶中被叫出來,有些類似短暫的夢境,有些類似突發的奇想,有些純粹是欲望和恐懼的投射,這些我們都稱之為『相』。
英文裡有一句話:「 Fantasy is more real than reality」,小孩子現在玩的電子遊樂器,為什麼會玩的那麼真、那麼盡興、那麼融入其中?因為我們都是活在這個『相』裡面,活在這種自我對話的幻想(Fantasy)裏面。好像欣賞電影時,我們身心隨著電影的情節起落、擺盪、震動、燃燒。當我們置身其中,感覺又是那麼的真實,明明知道它是幻像,但我們卻寧願深深地,甚至完全不由自主地受它影響。我們喜歡玩電子遊樂器,喜歡看電影,甚至喜歡作夢。喜歡依照自己觸景所生的相,來對世間進行認識、解釋,這些認識和想像,卻又依著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和想像而來。能不能利用這個「相」變成是修行的重要關鍵!
「諸相非相」地看全相
當眼睛觸到東西,不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當成是真的,就當成只是一種意見、一種看法,當成只是一個角度。因為我們每一次看只能看到一個角度,每一次的注意都只是一點。再加上前前後後的注意,慢慢構成一個整個的圖形(面)。
在看的時候、聽的時候,不那麼快下判斷?
不判斷我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能夠看,就只是所看到一點一滴的資料。能夠對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把它當作還沒有解釋過的資訊,就是把它還原成相,未曾加上自己解釋的相。
經過這樣子的訓練以後,能夠把各種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相,都還原成: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領會只是領會,熟練之後就不一定會很慢。當我們知道每一個觸都只是一個資訊再加上我們解釋的相,我們就很自然的會對這樣的刺激(觸境),會有比較大的反應空間。而不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
因為一切的觸、一切的刺激、一切的境(相)在還沒有經過我們解釋的時候,它只是相當於電腦語言的 0 與 1,它只是一些資訊點滴( information bits)。比方說:當我們看到危險(danger)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生起的相是什麼?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心境下看到這兩個字,我們內心所起的反應可能是不一樣的。譬如在路上看到警示牌:你現在行走的地方附近有毒蛇出沒!這樣的一個資訊進來,我們會生出一些相。這些相還是由我們過去的記憶、經驗、習慣來解釋,這個解釋就是「相」。
*對一位蛇類專家,他聽到這一句話,和一位很怕蛇的人聽到這一句話,一定是很不一樣的。*夫妻倆人同居一室,同樣是進到廚房,丈夫所取到廚房的乾淨相,一定比妻子所看到的還要乾淨。*同樣一件髒的衣服,母親所看到的就和孩子所看到的不一樣。
每一個觸境都能看到我們是依相在反應,這個相,多是趨樂避苦,較少是無常苦無我;多是貪瞋痴,較少是慈悲喜捨。透過這樣的練習,慢慢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以嫻熟、堅定對無常苦無我、對慈悲喜捨的信念。
你到底相信什麼?你的相信跟生死煩惱的解脫有什麼關係?回到我們什麼都還不認識,讓我們再重新認識,重新依法來認識,依無常、苦、無我,依慈悲喜捨來認識世間。重新來體會什麼是慈悲喜捨,什麼是無常、苦、無我。
佛法主要是「要實踐」,文字的深淺不是關鍵,說淺說深都是為了解脫的實踐,為了慈悲喜捨的實踐。
認識什麼是「相」?
金剛經提到「諸相非相」,『相』(nimitta)是認識的印象,是那些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我們人的心常常隨著我們所觸到的『相』在轉。
不管我們說「心隨境(相)轉」或者說「心能轉境(相)」,都會覺得這個『境』好像是在外面。若把這個『境』改為『相』,就有點像傳統佛教說的『六塵』。六塵有點像海市蜃樓將我們的聯想喚起,把我們從塵封已久的記憶中被叫出來,有些類似短暫的夢境,有些類似突發的奇想,有些純粹是欲望和恐懼的投射,這些我們都稱之為『相』。
英文裡有一句話:「 Fantasy is more real than reality」,小孩子現在玩的電子遊樂器,為什麼會玩的那麼真、那麼盡興、那麼融入其中?因為我們都是活在這個『相』裡面,活在這種自我對話的幻想(Fantasy)裏面。好像欣賞電影時,我們身心隨著電影的情節起落、擺盪、震動、燃燒。當我們置身其中,感覺又是那麼的真實,明明知道它是幻像,但我們卻寧願深深地,甚至完全不由自主地受它影響。我們喜歡玩電子遊樂器,喜歡看電影,甚至喜歡作夢。喜歡依照自己觸景所生的相,來對世間進行認識、解釋,這些認識和想像,卻又依著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和想像而來。能不能利用這個「相」變成是修行的重要關鍵!
「諸相非相」地看全相
當眼睛觸到東西,不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當成是真的,就當成只是一種意見、一種看法,當成只是一個角度。因為我們每一次看只能看到一個角度,每一次的注意都只是一點。再加上前前後後的注意,慢慢構成一個整個的圖形(面)。
在看的時候、聽的時候,不那麼快下判斷?
不判斷我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能夠看,就只是所看到一點一滴的資料。能夠對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把它當作還沒有解釋過的資訊,就是把它還原成相,未曾加上自己解釋的相。
經過這樣子的訓練以後,能夠把各種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相,都還原成: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領會只是領會,熟練之後就不一定會很慢。當我們知道每一個觸都只是一個資訊再加上我們解釋的相,我們就很自然的會對這樣的刺激(觸境),會有比較大的反應空間。而不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
因為一切的觸、一切的刺激、一切的境(相)在還沒有經過我們解釋的時候,它只是相當於電腦語言的 0 與 1,它只是一些資訊點滴( information bits)。比方說:當我們看到危險(danger)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生起的相是什麼?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心境下看到這兩個字,我們內心所起的反應可能是不一樣的。譬如在路上看到警示牌:你現在行走的地方附近有毒蛇出沒!這樣的一個資訊進來,我們會生出一些相。這些相還是由我們過去的記憶、經驗、習慣來解釋,這個解釋就是「相」。
*對一位蛇類專家,他聽到這一句話,和一位很怕蛇的人聽到這一句話,一定是很不一樣的。*夫妻倆人同居一室,同樣是進到廚房,丈夫所取到廚房的乾淨相,一定比妻子所看到的還要乾淨。*同樣一件髒的衣服,母親所看到的就和孩子所看到的不一樣。
每一個觸境都能看到我們是依相在反應,這個相,多是趨樂避苦,較少是無常苦無我;多是貪瞋痴,較少是慈悲喜捨。透過這樣的練習,慢慢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以嫻熟、堅定對無常苦無我、對慈悲喜捨的信念。
你到底相信什麼?你的相信跟生死煩惱的解脫有什麼關係?回到我們什麼都還不認識,讓我們再重新認識,重新依法來認識,依無常、苦、無我,依慈悲喜捨來認識世間。重新來體會什麼是慈悲喜捨,什麼是無常、苦、無我。
十二緣起之一【還原】
「倒帶」---就是這個觸境若重演(演戲NG),我要怎麼對待?
境界大沒關係、我被卡住沒關係,但要倒帶、要重演一次,讓這個境界再重演一次,我會怎麼對待?境界只要沒有消化,都會一再輪迴、一再同樣的反應,即使境界變了,本質並沒有變,都是同樣的東西再輪迴,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倒帶。
被境界考倒沒關係就是要會倒帶。重新來過---
佛陀的六根怎麼尋,怎麼伺?願不願意再看清楚一點。六根尋伺的注意力怎麼尋伺?到底在看什麼?意根在那裡?在計較什麼?觀察的重點在什麼地方?是在觀察苦生→苦滅嗎?還是在觀察自我利益的保護?到底在觀察什麼?
對自己苦的形成很清楚嗎?
日常生活中大致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觸境都是在念頭裡打轉。。「如何轉」---就是不斷地倒帶還原,不斷地回到佛陀的心(本心)來消化沈澱!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善解善導善護念)、佛陀的心來轉化。
練習:多跟善知識、佛陀對話
觸境要反應,非經過慈悲喜捨的轉化不可,一定回到佛陀的六根來尋伺。「見境如見心」,把所有的境界都看成是在觀察自己的心能否回到佛陀的心。
很有興趣看心跟境是一個音符的變化,看著境界就像是一個指揮棒,然後心是照著指揮棒在起舞;境界有如一本劇本,心就是那個演員,跟著那個劇本在演,它根本沒有自己,它只是依照劇本、依照導演。「見眾生如見自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劇本,他真的是在照劇本演,他不是故意要這樣,因為劇本就是這樣寫,然後導演要他這樣演,因為他根本沒有創意,一個刺激一個反應,那有創意?可以有不同的反應嗎?真的可以嗎?先不管難不難,先看這個「想」怎麼轉?
境界大沒關係、我被卡住沒關係,但要倒帶、要重演一次,讓這個境界再重演一次,我會怎麼對待?境界只要沒有消化,都會一再輪迴、一再同樣的反應,即使境界變了,本質並沒有變,都是同樣的東西再輪迴,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沒有倒帶。
被境界考倒沒關係就是要會倒帶。重新來過---
佛陀的六根怎麼尋,怎麼伺?願不願意再看清楚一點。六根尋伺的注意力怎麼尋伺?到底在看什麼?意根在那裡?在計較什麼?觀察的重點在什麼地方?是在觀察苦生→苦滅嗎?還是在觀察自我利益的保護?到底在觀察什麼?
對自己苦的形成很清楚嗎?
日常生活中大致都是自己跟自己對話,觸境都是在念頭裡打轉。。「如何轉」---就是不斷地倒帶還原,不斷地回到佛陀的心(本心)來消化沈澱!用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善解善導善護念)、佛陀的心來轉化。
練習:多跟善知識、佛陀對話
觸境要反應,非經過慈悲喜捨的轉化不可,一定回到佛陀的六根來尋伺。「見境如見心」,把所有的境界都看成是在觀察自己的心能否回到佛陀的心。
很有興趣看心跟境是一個音符的變化,看著境界就像是一個指揮棒,然後心是照著指揮棒在起舞;境界有如一本劇本,心就是那個演員,跟著那個劇本在演,它根本沒有自己,它只是依照劇本、依照導演。「見眾生如見自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劇本,他真的是在照劇本演,他不是故意要這樣,因為劇本就是這樣寫,然後導演要他這樣演,因為他根本沒有創意,一個刺激一個反應,那有創意?可以有不同的反應嗎?真的可以嗎?先不管難不難,先看這個「想」怎麼轉?
訂閱:
文章 (Atom)
走出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