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就是講我們的無明行造成愛取有的過程,你知道要怎樣去修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
修行,就是修無明行的行,降伏身口意的衝動。要做到降伏身口意的衝動必須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必須在每個觸境都能夠離境、轉念、修慈悲喜捨。有守有為,才能夠得到修行的自信,路才走得下去。
修行一定要見苦,見苦就是在觸境的時候,不斷去尋伺不寂靜,尋伺無常生滅,這個生是十二緣起的生滅(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生),生的是什麼?是愛取有的生、是無明行識的生。
「愛、取、有」就是指對這個識、名色、六入、觸、受的反應。我們要樂受繼續,不要苦受繼續,就叫「渴愛」。
愛可以唸成「礙」,你有苦受就會礙(愛)著,有樂受也會礙(愛)著,不苦不樂受也會礙(愛)著。這三個受都導向黏著,導向貪嗔痴,都叫「渴愛」。
看到了受,願意回到觸。在受上又要對受起反應,那就變成「礙」。愛是對受的反應→受是對觸的反應,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造作、跟隨業力流轉、跟隨我們過去的習慣一直在增強!這就是「渴愛」,渴愛就是指那一種難解難分的貪瞋癡的念頭。
「渴愛」原文叫「tanha」, 這個字可以音譯成「渴貪」:以欲貪為首,所帶出的習氣、念頭、沈迷。對欲貪再起反應就在身口意上展現出強迫性的要,叫做「強取」。「取」帶有主宰欲的霸道。對「取」的反應就叫「有」。
「有」---開始形成一種人格特性,等於是在名色(身心)上再一層業力的葛藤,一次又一次的堅固自己的個性。不願意回到單純的未生。我們所依的依六根六塵,依著各種相在轉,這些相如果不回到法,就會出現很多迷惑,又開始「生」。「生」就是整個五蘊、五蓋的人格特質的生。這個生就是代表煩惱苦迫的生。
「渴愛」比較屬於意念上的再續,渴愛因身心上的苦樂受而起了意念上的愛著或礙著,然後開始有了非有不可的行為叫「抓取」(取就是抓)。渴愛是意念上無法控制的欲想,而取是已有外顯的動作,好像呼吸加速、心跳加速,手開始有衝動展現。比如眼睛看到一個東西很喜歡生樂受→升起渴愛的念頭→展現手已經要去拿的動作,這叫「取」。
集起過程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叫「無明」,最外面叫「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叫「生」,生再內一層叫「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了。
為什麼會變有?因為你給它東西,叫做「取」。為什麼你要給它東西?因為你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會有貪愛?因為在接「觸」時產生了一些認同的受;為什麼會產生認同的受?因為沒有做好守護六根的「觸」,這叫做「六入」。
為什麼六根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為什麼身心看顧不好?因為沒有好好的認識,隨順各種衝動,叫做「行」(我們有很多的衝動---說話、思考、呼吸、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一種衝動)。這些衝動若不去注意,它就會變「無明」。
「無明」若不變「明」,它就會「漏」。
心一漏→各種的衝動﹙行﹚就形成,各種衝動形成→我們的認識﹙識﹚就出問題,認識出問題→我們的身心﹙名色﹚就會不平衡(偏差)→六根﹙六入﹚就會守護不好,六根守護不好→當我們去接觸﹙觸﹚外境時,在接觸的當下,就會產生很多追逐﹙樂受﹚和厭嫌﹙苦受﹚→對喜歡、不喜歡,就產生想保持或排斥的心,那個就叫做「愛」。→而這些愛是有所求﹙取﹚、有條件的→就會不顧因緣,對事情想勉強(強要),無論它帶給我們和別人是痛苦或快樂,就是強要,這樣就會形成一些不好的後果。這種形成,這種變「有」,就會造成我們煩惱的生,這個「生」用煩惱來說,就是煩惱的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就有種種苦惱,包括﹙老、病、死、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