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之四【無明】

看到對方,是看到境界(2500年的樹)
對方不是對方,是一大洪流
每個人都是傳媒,每個人都是漩渦
看到境界,生怖畏…
千萬年輪轉
如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之所以能圓滿任務,是因為各腔的流入和流出
有規律地開合
用對方母親的聲音,呼喚本心
回到佛陀的心
當杯子倒滿之後,再往裡倒的現象是:倒進去的東西和流出來的物質是一樣的。  但如果將痛苦施加於一位修行者,太多了也會溢出。但,溢出來和倒進去的卻是不同,倒進去的若是(業力)痛苦,流出來的卻是感恩與慚愧。當我們經歷痛苦時,痛苦會告訴我們,在那裡可以尋找到方向與出路,就是回到佛陀的心。
十二緣起的流轉
我們把十二緣起分成三個部分~
過去---無明、行;
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
未來---愛、取、有、生、老死。
生命好像一棵樹木的年輪,最中心稱作「無明」,最外面稱作「老死」。老死的裡面一層稱作「生」,生再內一層稱作「有」。「有」的意思就是它開始形成「生」的一個過程,為什麼會形成?因為你給燃料,這個燃料叫做「取」,為什麼你要供應燃料?因為對它有貪「愛」;為什麼有貪愛?因為在接「觸」的剎那已經有「受」的認同了,為什麼會產生認同?因為沒有做好六根守護,所以「有漏」,這叫做「六入」。
六根為什麼守護不好?因為「名色(身心)」沒有看顧好。身心沒看顧好,就因為沒有好好認識,沒有好好認識各種衝動,這些衝動叫做「行」。修「行」就是在修說話的衝動、起心動念的衝動,甚至呼吸與每個動作起落的衝動,從這裡移到那裡,要站、要坐、要走、想說話,這都是衝動。這些衝動不去注意,就會變「無明」。
「無明」生就生十二緣起,生煩惱;「明」生就成就如來家業!
補充/
四種教化
  有一次,佛陀到一個地方教化,當地有人責怪佛陀是個不事生產的人,每天只是到處行腳、雲遊。佛陀告訴他:「我也有工作,我也跟農夫一樣,自耕而食。」佛陀所謂的「耕種」,就是對眾生的教化,其中有「四種教化」如下:  第一、以信心為種籽:《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信每個人的「心」。人要有所成就,一定要對每個人的「心」有堅決的信,才有走出來的的氣魄。有如是的信心,才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才能承受更多的挑戰,接受更多學習的機會。佛陀教化眾生,到處散播信仰的種子,讓堅決的信種植在眾生心裏,一旦因緣成熟,就可以開花結果。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佛陀教化眾生,希望大家修習慈悲心,修習忍辱行。乃至持戒、佈施、念佛、參禪等,讓眾生因為修行而身心安樂、遠離煩惱,透過修行改造人心、淨化社會。佛陀也是以修行的功德,成就他人,進而感化整個社會;以修行的悲智,救度眾生;以修行為及時雨,潤澤一切眾生。  第三、以智慧為陽光:佛陀運用智慧,以契理契機的權巧方便,散播他所覺悟的緣起、因果、業力、空慧等真理,來引導眾生出離癡闇無明、消弭刀兵劫火。以他所證悟的空慧,打破慳貪的黑暗、消弭瞋恨的陰霾;以智慧的心燈,點亮出離生死之路、照見福慧之光,讓眾生遠離憂悲苦惱,同趣菩提大道,就如陽光,照破世間的幽暗瘴氣,邁向光明溫暖之途。  第四、以慚愧為大地:《佛遺教經》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慚愧是去惡向善的根本,就像大地能讓萬物生長、成熟。佛陀讓世間人,時常慚愧自己的不足,慚愧自己對父母的照顧不夠、對子女的教導不力、對親朋的導護不足、對社會的付出不盡心。有慚愧心,才能遠離自大自滿的固蔽;有慚愧心,才有悔過向上的意願;有慚愧心,才能滋養自他及世間的和諧。
佛陀的「四種教化」是:第一、以信心為種籽, 第二、以修行為時雨,第三、以智慧為陽光,第四、以慚愧為大地。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