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好,不是為了功課好


通常子女的人格是父母塑造出來的,我們今天對人好或不好?有沒有感恩心?有沒有慚愧心?都是從父母子女關係而來的,所以它的基本影響力是從這裡出來的。其它的是後天的,改變不會很大;除非你很特別的去努力、經營你的人格特質。通常人格是父母子女的關係所塑造出來的,這父母子女的關係真的很重要,夫妻之間它就是這樣子,你很難改變什麼。

一般人以為:要求我的小孩、我的學生功課要好,叫做有所求。你希望他功課好,不是希望他功課好,而是希望他有信心。因為他功課不好,有可能打擊他的信心,我們在乎的不是他的功課好或不好;我們在乎的是他如何評估自己。因為他如果成績很不好,學習有障礙,那會打擊他的信心。所以,重點是:我要你功課好,不是為了要你功課好,這叫做無所求。目的極度單純,不是世間的功利主義;是為了你適應社會的能力、是為了你學習的能力、愛人的能力、情緒處理的能力,這就是無所求。如果我們在乎的是世間的功利主義,那就是世間人的隨俗流轉 --- 你只是在為學校、為父母爭取榮譽、爭取面子。無所求就是:我不是為面子。

把自己的小孩或學生當做佛陀的小孩,不是不在乎他的成績,而是不再把他當成取悅自己或滿足學校榮譽的對象,真正用愛心來對待,了解她功課不好是否起源於心中沒有愛,所以心靜不下來,不要憑結果來斷定。關心小孩的內心到底有沒有空間,有沒有記憶力的問題。先關心她的情緒問題,然後才是功課,因為這些問題解決了,功課就不是問題。


愛與寵


問:對待小孩子,愛與寵的拿捏?

答:我不會滿足對方的欲望,我會滿足對方的愛,不會說你讀書讀得好,我說:你好厲害。你善解人意的時候,我會稱讚你,我不會在你世間的成就上稱讚你,換句話說,也不會在你考試考得不好的時候責備你,但是我會在你表現很有愛心的時候稱讚你,我稱讚你的是你的愛心,是你的將心比心,是你的善解人意,是你的體貼,一點都不是你世間的成就,我們教小孩子是教他愛的能力,是肯定他能夠愛的能力,那是真正對自己的信心,他能將心比心,他能夠內心充滿愛,他才會有信心,不然的話,他的生命裡面就是壓力,跟同學競爭的壓力,他以為他的尊嚴建立在他贏別人,他的功課比人家好,這不是很好的教育。



如何幫助小孩子對自己有信心?


就是要跟小孩子對話,了解他的困難,然後看看我們到底能夠幫他做什麼。不要花太多力氣指責他,因為他真的遇到困難,甚至是說不出來的困難,一味的指責他,他也聽不懂,他只覺得壓力,不是他不想做,是做不來,他真的是做不來!」

一個人為什麼會罵人、會對人不好?因為他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自己對自己沒信心,他也 不容易對別人有信心,所以花很多時間在糾正別人的錯,卻花很少的時間在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對。


聖求的足跡-高雄地區: 定課地水火風

聖求的足跡-高雄地區: 定課地水火風

定課地水火風

早上做定課感到和親教師印心,探討著身體苦是來自於不鬆,而這身體的問題都是來自於自我的造作而苦,因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我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空識而形成的,身體的本質是地→承擔,水→謙虛,火→熱情主動→風自在流動無內外,空→由衷無我,識→單純、絕待,如有其他的想蘊,都是『有我所造作』,都是苦,自然就是鬆,能鬆才能離苦,就是觀出入息,讓身心流動才能回到心的源頭本心啊!

今日在做定課中體會地水火風空識,內心由然而起感受到,原來親教師的六度是以地水火風空識而排列組合的,妙哉!妙哉!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感恩今日的定課功德,能與師印心

定課與定力

定課與定力

定課就是淨化身心的功課,就像是完成任務所需的基本訓練,就像刷牙洗臉大小便一樣,非有不可。沒有淨化自己的身心,就去做很多事,通常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我們都很容易說我很忙,忙得沒有時間做定課,如果沒有做定課,做事就會沒有品質。

定課就是為了品質、為了還原、為了將複雜的變成單純的,定課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事情的源頭,老實做定課可以排毒,可以淨化身心。不要看不起自己的一點點進步,才不會看不到自己的優點。

所有的改變都要從小地方開始,大不能改變小,只有小能改變大,這小地方就是自己的定課。練習讓自己的動作、口氣慢八分之一拍,讓外在緩和,內在的寂靜自然生出來。

世間的事情,本來就沒有很複雜,而我們卻把它變得好忙碌、好複雜,定課就是幫我們還原。看到周遭很亂、環境很亂、媒體很亂、社會很亂,其實亂的根源還是在我們的內心,內心亂,外面才會亂。

亂都是在小地方,一個小小的地方,一個嗔念、一個不耐煩、一個靜不下來的心,就會讓週遭亂起來。我們不知不覺的迴向給世間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姿勢,一個不好的口氣,都可以讓週遭亂起來的!真的要改變,就是要從小地方做起,修行就是從小地方開始。

很柔軟、很能承擔就是有定力,展現不靈活、不柔軟就是沒有定力。承擔必須是真情、真愛的承擔才有意義,如幫助對方做定課,幫助對方有定力,不要幫助對方增加貪瞋癡。要鼓勵對方喜歡的功課,幫助基督徒更像基督徒。

本週練習:

觀察自己說話持續多久就會開始說負面的話。感覺要發脾氣時不阻止,但要求自己將聲音放低、講話速度變慢、語氣變柔和,這樣的生氣就不會倒垃圾。

與孩子交心 ~ 建立彼此的信心

與孩子交心 ~ 建立彼此的信心

是要看到他的有,還是看到他的沒有?

是要看到他的好,還是看到他的不好?

以其所有引導其所無;

以其所長引導其所短。

永遠對方的有、對方的好,來引導對方的沒有、對方的不好,這樣事情就變得很單純。老是看到對方的沒有,看到他的不好,很容易礙著的。「都不看對方的不好,會不會讓他更不好?」不會的,看到對方的不好的目的是什麼?是想要他好,他如果沒有那個本質,怎麼能夠讓他好?

看一個人不順眼,罵他、怪他,不如教導他不如幫助他把事情做對。一直責怪他事情做錯,他可能給你愈罵愈笨、愈卡住愈不知如何是好!已經發生了,已經做錯了,怎麼辦?就是接受,欣賞他有他的好,用他的好來引導他,幫助他,回到正向的能量反之,罵他、怪他、檢討他,跟他反省了一大堆,你都幫他反省完了,結果你卡住,他也卡住,白白挫折彼此的信心。

管教—要耐下心來,欣賞才能管

你看到很多小孩子的習慣不好,一下子就說:「唉!你這個習慣很不好」,然後就要管;一看到他不會,你就是要教,然後又覺得怎麼教都不會,很煩!這是誰的問題呢?問題常常是我們自己!

要耐下心來,謙虛一點,去學習怎麼引導對方,讓他能夠建立好的習慣,而不是一直要糾正他不好的習慣。鼓勵他、讚美他,當他有一點點好的時候,就稱讚他:「你做得很好耶!」「不簡單喔!我看到很多孩子都沒辦法像你這樣喔!」他一聽,就會做得更好有沒有感覺?

很容易看人家不順眼,都因為我們認為人家做得好都是應該,做不好就不應該。都用自己的標準,看到對方十之八九都不符合標準,所以一看到就要正人家,卻疏忽了對方正向的能量,那很辛苦啊!

出招前要先運功

糾正人家就是出招,出招的時候內心要有八九成的把握。既然沒有把握為什麼還出招?忍不住嘛!忍不住就麻煩了!布袋戲要出招之前都要運功,都沒有「運」就出招了,當然不會成」!一定要知道這個可不可以管。你管了,對方不聽,反而彰顯自己的沒耐心與無能!然後對自己的無能輔導又會生氣,說「這個小孩怎麼那麼不受教!」其實你內心的話是「我怎麼那麼笨!我怎麼那麼激動!」然後就建立了彼此的成見:「我們家裡就是媽媽比較大聲」,「我的爸爸就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那你得到什麼好處?沒有!功勞沒有建立,卻建立了一大堆成見。

運功就是要準備,不輕易出招。一出招一定要贏:管能管的,理能理的。

管教跟戰爭一樣:不輕易出戰,戰則必勝!

生氣要有藝術,要觀呼吸的生氣,才會感覺生氣的威力,真的是不怒而威。怒的目的是要有威嚴。生氣的時候,人家感覺到你情緒失控,那反而是弄巧成拙。生氣要給人家感覺你好!有膽有識,而且陣腳不亂。如果生起氣來很手足失措,頭腦不清楚,一句話可以講完的,講了六句,人家還聽不清楚你到底在講什麼,發脾氣就很沒有效果。如果這樣,你就「」了。

每一次的管不好、理不好,都暴露了破綻,那會失去威信的。每個管一定要建立威信,建立信心,沒有把握的話,最好不要管。那怎麼辦?還是要回到深情款款的欣賞他、稱讚他,只有這條路!在你對他沒有信心之前,最好不要管。

欣賞、稱讚,建立彼此的信心

多呼喚他的優點,多談談他的優點,你多談,他的優點就會越來越多,他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他才有心量去接受你講他的缺點。真的願意看到對方不讓我們講他的缺點,是他對自己實在很沒信心

你要講一個人的缺點,先要知道他有沒有信心面對他的缺點,我們的態度不可以是「你一定要有信心,我現在就是要談你的缺點,這是最重要的事」。急不來的,「你講我的缺點我知道啊!我不要你一直講啊,你越講我越沒有信心耶!」在對方尚未建立信心之前,你講他的缺點通常不會有用的。我們要先幫助對方建立信心,先幫助對方看到他有優點,讓他覺得「瑕不掩瑜」,他自然有心量接受自己的缺點。

因為很多人缺乏的正是對自己的信心,當我們在分享生命的美好,在稱讚他有他美麗的地方的同時,已經在幫助彼此建立信心。你稱讚他,他也許會看到你也有一個以前都沒有注意到優點。我們太多人知道對方的優點卻從來沒有講出來,而且沒有講出那個美感來,要常常講,越練習就越會講,越會分享。從小到大,我們聽到的往往都是批評多於由衷的稱讚,很少在表達自己內心的美感。我們能夠分享的最好的是別人也可以有的,比如你讚美他說話好謙虛哦!他主動幫助別人的動作讓你好感動哦!是講這個啊!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