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本心~鍛鍊五禪支

來禪修就是來認識本心,認識佛性是人性的源頭。透過姿勢、透過出入息的鍛鍊,我們可以沿著出入息這條河流溯溪而上,鍛鍊出入息,由粗而細,回到水()的源頭,也就是佛性。

鍛鍊五禪支,五個入定相的順序,第一個稱為「尋」,尋禪支,尋的意思是整個注意力都放在出入息,不會跑掉,如影隨形,所以也可以稱之為「隨」。此第一個定相,猶如會騎馬了,不會從馬背上摔下來了。

注意力全部都安住在出入息以後,接著注意力不必刻意地去放了、不用力了,很自然地安住在出入息上,稱之為「伺」禪支。當注意力不用放,也自然地安住在出入息了,這時候就生出喜樂了。第二個定相猶如人馬一體的騎術,心息相依了。

「喜」就是第三個定相,身體有很強的喜悅湧動,注意力放在喜上,體會身體被打開的感覺,然後進入很寂靜的滿足,稱之為「樂禪支」,會感覺到空間無量大。接著就進入「一心禪支」,體會「整個時空,動而不動」。然後,又可以回到「尋禪支」來,再「伺禪支」,再「喜禪支」,再「樂禪支」,反覆練習,深度會愈來愈深。

出入息念的要領是,一開始吸氣要感覺到身體的收縮,呼氣要感覺到身體的膨脹。「收縮」有「緊」的意思,肌肉拉緊了,吸氣的時候,鼻腔會稍為拉緊了。吸到腹部有橫隔肌的拉緊,腹腔緊了(外相也許是膨脹),就是收縮,姿勢也提正了,所以稱之為「地」,也會感覺到能量,也稱之為「火」,「地力」加上「火力」;呼氣的時候,感覺身體鬆開來,稱之為「膨脹」,有滋潤的作用,稱為「水力」,還有成全滿足的作用,稱為「風力」,每一個吸氣呼氣都感覺到身體的覺受,收縮有能量的覺受,膨脹、有自然、滋潤、成全滿足的覺受。在一吸一呼裡面,身體感覺愈來愈自然、自在,感受到能量、感受到自然。

有同修問:打坐時,眼睛一定要閉著嗎?一開始眼睛可以睜開,也可以閉著。睜開眼睛的好處是不容易昏沈,但比較容易攀緣。一開始不妨睜眼,但到了尋伺做得好的時候,心息相依,自然就會閤眼了。所以,一開始不用太在意閤眼或睜眼,如果睜眼,不要用力就好了。傳統上有人講「眼觀鼻,鼻觀心」,要觀鼻就不能用力,用力的話就變成鬥雞眼了。

這支香就練習五禪支,加強出入息在身體上的覺受,特別注意吸氣、呼氣在身體的覺受。再去練習「心息相依」,心完全安住在出入息上。

五禪支 破五蓋


一、何謂五禪支

五禪支就是尋、伺、喜、樂、與一心等五個禪支,所謂禪支就是入定前的相。這五個禪支可以破讓我們一直輪迴的五蓋(欲貪、恚害、悼悔、消沉、以及疑)

­日常生活的五禪支,五禪支性格的鍛鍊

1. ~ 找一個身心可以依止的安穩省力的著力點,最容易找到的點就是姿勢 ~ 頭頂青天,全身放鬆,用全身觸空氣,以觸覺引導視覺、聽覺。在待人接物上練習由衷、單純、認真,永遠呼喚彼此最真最美最善的心。在應對進退中,願意轉向這些省力點,消磨身心的欲望就放下了,內在的心量自然的展開

比如,如果想要發展男女關係的話,最好能找到一個自己願意無所求對待的人,如果不是,最好不要繼續下去如果因為對方對自己好,我才對他好,這樣就是有所求!只要有所求,一定是沒有把握不苦的;無所求是唯一有把握不會導致苦的!一切的關係,不只是男女關係,只要有所求,必然導致苦。人與人之間最理想的對待就是 ~ 無所求。大地、流水、風、太陽、空間、大自然對我們無所求,世間對我們無所求,有所求的是凡夫的心啊!真的看到沒有比無所求更好的對待方式,沒有比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更好的人生!

懂得找省力點 ~ 在任何境界中都可以取一個開心的角度一直提醒自己 ~ 不對任何人起一絲一毫的不可意,永遠只對人好不對人不好,有了的性格就不會消沉。

2. ~ 就是不斷地反復地去體會尋到的這個著力點,不斷地去體會因為尋對了的心量的展開體會到 ~ 生命真的是一種無所求的邀請與祝福,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有了的性格,對真理、對四諦八正道就不再疑了。

3. ~ 當放棄了所有有所求的關係與抓取,心就離欲了,喜就出現了,不論是可意的或不可意的,都值得我們欣賞,有的性格,能欣賞每個境界,不耐煩與嗔心就調伏了。

4. ~ 常看天空,學習它的廣大寂止 ~ 什麼雲都可以停留,雷可以打,電可以閃,飛機可以飛 ~ 它都是如如不動,有的性格,就不容易散亂

5. 一心 ~ 是一種世間在裡的感覺 ~ 看到每個人的心都是跟自己的心一樣一心的性格,欲貪蓋就自然遁跡了

出入息的五禪支

1. 尋禪支 (對治消沉蓋) ~ 就是一種審度,在出入息上的尋,就是量呼吸的輕重、長短、粗澀、緩急,找到最適量的呼吸,去感覺身體跟呼吸的關係、心念跟呼吸的關係。「尋」做對了,身心輕安了,消沈不見了。

2. 禪支 (對治疑蓋) ~ 「伺」就是毫不費力的安住在呼吸上,沒有絲毫的造作與用力,有一種騰雲駕霧感覺。一直反覆地體驗 ~ 這簡單的自然的呼吸韻律,推拿著身心內外的不安。有體驗,自然對法深信不疑。

3. 禪支 ~ (對治恚害蓋) ~「喜」是經過尋、伺兩個禪支的進退練習後自然產生的,因「尋」與「伺」,而放棄了世間有所求的關係,放棄了世間有所求的抓取。這樣的離,讓身心很變得很平靜,感到一個力量把自己拉進去,有一種喜的感覺 ~ 全身麻麻的好像被電到有種世間變亮的感覺也是種全身變輕好像要飛起來的感覺,整個身心好像被洗滌過一樣通暢開心有一種浸在法裡的喜悅。喜禪支一生,即使看到每一個障礙也都可以欣賞,自然不生嗔恚。

4. 禪支 (對治掉舉蓋) ~ 經過一再體會喜禪支,看到了喜的無常無我,內心寂止柔軟就是樂,是指寂止、寂靜,一種寂靜安止相,此時心真的靜下來,整個身心的不安、癢、痛、麻、痠全部消失,心極度柔軟,毫無罣礙、宛如虛空,心量廣大無邊樂禪支一現,不再有任何掉舉

5. 一心禪支 (對治欲貪蓋) ~ 在反覆體驗樂禪支後,看到樂的無常、苦、無我,心更寂靜柔軟,突然有一種世間在裡面,放光的感覺,此時心在最高點,能全方位的注意,無量無際,毫無遮障,世間盡在眼裡,『心境一如』、『世間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有一種朝聞道夕死可已的感覺,這就是一心一心現前,所有消磨身心的欲望消失

五禪支-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


喜就是千手千眼,喜是世間沒有別人,樂是世間在裡面,一心是整個法都在裡面,又是世間沒有別人,又是世間在裡面。世間在裡面的意思是心量很大,所以心就很寂靜。因為沒有外面了,沒有外面的意思,就是沒有裡面,當然是沒有像一心那麼的精緻,但大致上它都做到了世間在裡面,這才有可能是樂,才可能是喜樂禪支的樂禪支。

喜禪支它很靈活,因為世間沒有別人,看到別人都是看到自己,別人所看到的,都是幫他看到,別人知道、都是幫他知道,別人想到的,都是幫他想到。喜是欣賞,就是靈活,為什麼能夠世間沒有別人,通常我們很容易討厭別人,很容易不喜歡別人,很容易覺得:我才不可能像他那樣。當然我們喜歡的人,我們當然很喜歡像他那樣,不喜歡的人就會覺得:我不可能像他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強調把人看成動物,把人看成動物就是喜心的下手處。喜心的下手處很多,真的能夠很放鬆、很不用力的切入嗎?你如何將心比心?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成語,就是喜心的意思。但是這個將心比心,是真的完全進入他的心,那會覺得很有趣,因為他的心我都知道,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麼,那會很有趣。沒有欣賞的心你會很討厭自己,討厭那個人就是討厭自己。

喜就是很會進入別人的心,就很有趣。很會進入動物的心,那還得了,假設你真的能夠進入萬事萬物的心,那還得了,你的知識太豐富了,假設這是一個真的可以實現的東西。沒有別人就一定會導向在裡面了,去欣賞的時候,就會無內無外了,這都是一個純淨度的問題,純淨度一直提昇就到那裡了。是一以貫之的,從尋伺慢慢一直進來,尋伺也是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只是在尋伺來講,重點在尋在伺,喜樂來講,重點在喜、在樂,都沒有離開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

五禪支都沒有離開這兩句話,只是這兩句話的純淨度,你做到什麼程度。還要用力的去思惟、去作意嗎?不用作意的,自然就是這個樣子。五禪支就會看到五根、五力,看到信、勤、念、定、慧。所有的法都是法法相潤、法法校正,它就會校正我們的五禪支。為什麼有信根、信力,就是尋禪支做得好。為什麼會有伺禪支,一定是勤根、勤力已經升起來了。為什麼會有喜禪支?念力、念根都出來了。為什麼會有樂,那就是定,樂就是一種定,一心就是智慧。

五禪支就是對應五根五力的。喜樂是將心比心的力量要非常大,要很自然,只有這樣才能真的能夠了解別人、了解眾生、了解世間,我們要入流,你怎麼可能入,怎麼可能覺得入到對方的心還很有趣。我們都很自我中心,我們都不太會入別人的心,通常是喜歡的,我們就愛慕,不喜歡的就排斥,要把別人看成自己,就是不容易,一定要把標準降得很低,一定要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人。所以如果只會賞鳥,只會欣賞貓狗,不會欣賞人,那就離開了尋伺了。

五禪支


聖弟子法脈的十日禪,主要不是學習禪定,主要是來跟親教師印心,所以我們的五禪支,我們的尋禪支的第一步就是信——相信親教師,相信你的心跟親教師的心是一樣的。

從這裡開始,我們才有可能學習禪定,才有可能學習智慧,每個人對世間都有很多的看法跟意見,來到這裡,一切的看法跟意見,通通放下。沒有你的看法、沒有你的意見,一切住隨順,不是親教師不相信你的看法跟意見。

來這裡是來學習住隨順,一切聽從親教師的指導,當親教師說照表操課,就要照表操課,不可遲到,不可早退,禁語就是禁語,藥石作意就是藥石作意,不動姿就是不動姿,完完全全把自己交出來,不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意見,因為這個時候那些看法跟意見都是障礙。

尋禪支——信。不管別人對不對,你都有心量接受。學法不是在學習分別是非,因為你的是永遠都是你的是,你的非永遠都是你的非。就像我們常常講的,你的心就是我的心,其實我沒有心。你願意學習這樣子嗎?平常老師是沒有意見的,只要你不跟親教師來十日禪,老師對你沒有意見,但是你來了,就沒有你的意見。

親教師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親教師的作法就是你的作法,只有這樣子你才可能尋伺,你才可能由收縮而膨脹,由小而大。

尋禪支就是在練習這種由小而大的心量伺禪支就是由膨脹而收縮,由大而小的那種心細。透過出入息念隱身,呼氣膨脹,吸氣收縮。

這個膨脹的意思是心量廣大,每個別人都是自己,大到你的身體是整個世間,小到你的身體就是小精靈的身體(一個微生物的大小,一個依空氣維生的微生物的大小),當你的生命變成小精靈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是全方位的靈活,你的心會變成非常靈活和敏銳。當你的身體變成宇宙一樣大的時候,你的心量會非常的廣大。

喜禪支就是小精靈,樂禪支就是你的身體跟宇宙一樣大。一個是小而無內的小精靈,非常活潑的,他可以進出每個人的身體,可以入一切眾生的心行,小精靈無比活潑,完全沒有男女對待,沒有世間欲求,只有完全收縮、完全膨脹。全方位的靈活什麼都看到,什麼都知道,然後又是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不知道。在這裡沒有世間的意見,沒有一切見解的戲論,只有完全的收縮、完全的膨脹。

樂禪支裡面,你的身體無比的廣大。全世界的眾生都住在裡面,你是一個無比大的子宮,全世界的眾生都住在這個子宮裡面,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在你胎中待產,用慈母的心來看待一切的眾生。這都是練習喜禪支、樂禪支的先決資量、條件。能夠具足這一些感性的東西,那你的五禪支才不會變成為禪定而禪定,一種機械式的有所求禪定,事實上那還是用我在修行。

在中國佛教裡面,曾經發生一件大事。早期的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講止觀的時候,有人就認為,你這個止觀是小乘,是用我在修行,換句話說:所修的禪定沒有離開意識心,沒有離開分別心,你還是用分別心在修禪定,還是用意識心在修禪定。

到了明朝,有一位交光法師,他提出「捨識用根」,這是對智者大師的一種批判和反省,到底我們是修如來的心還是用凡夫的心在修止觀呢?這是悟後修,還是悟前修的問題,我們的修行是開悟之前修,還是開悟之後修?

我們可以將這兩個人的見解整合:修行有所謂的開悟前的修行,開悟後的修行。聖弟子法脈的十日禪修,是假設你已經開悟了,不管你有沒有開悟,我們都假設你已經開悟了,所謂假設你已經開悟了,是你完全的相信親教師,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子的話,你不可能跟親教師交心,你一切的修都在修你的知見,都以為你在修禪定,都不離開「我慢」。

不管你的禪定修成什麼樣子,都不叫禪定,只要你的心沒有依止親教師,我們就不稱之為禪定,因為你是用你的心在修,你不是依止跟親教師印心的心在修。

傳統佛教對止觀一向是有所保留的,止觀是不是用分別心在修,止觀能夠離開分別心嗎?它的關鍵在:你開悟了沒有。如果你沒有開悟的話,你用什麼心來修止觀?

我們今年用很白話的話來闡述明心見性,明心:明白你的心就是佛陀的心;見性就是真情流露。沒有明白佛陀的心不可能修行。這樣就是楞嚴經講這個「捨識用根」的根本大意。

所謂「用根」就是用根本心,用如來的心。「識」就是用意識心,放棄你的意識心。放棄你批判的心,放棄你非常理性的心,放棄你的是非心。

只有——信親教師是解脫者的心,信親教師的心是如來的心,信你自己的心也是如來的心,要看到自己的心廣大無比,你的心又是可以小而無內的小精靈,你會看到自己的心真的是全方位活潑,你相信嗎?你相信,你才能修行;你相信,你才有方向。否則,不管你怎麼修,都只是在增長我慢。

~摘要自大卿禪師「2003年禪十開示」(詳全文)

五禪支跟五根的關係


 禪支好像是信根,禪支好像是勤根,禪支好像是念根,禪支好像是定根,一心禪支好像是慧根。

 唯 有 信 尋禪支就是相信,相信法,相信親教師,相信十日禪我們執事人員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能考慮的都已經考慮了,我們會盡全力的護持大家。老師坐在這裡不是來監視大家,是來守護大家的,你唯有相信。老師一定護送大家通過禪十,只可以通過,不可以退轉。

唯有信,才有辦法尋,才有辦法全然放心地依照著老師所教導的法。反覆的練習叫做伺禪支,很安心的反覆練習就是勤根,勤就是精進,無間斷的用功。

尋:你相信有這樣的法,所以你願意生生世世的尋尋覓覓,依止這樣的法。

你相信放鬆,才會流動,流動才會柔軟。你相信了,你就反覆的練習,叫伺禪支。你願意這樣尋?你願意這樣深心信解嗎?你相信所有的毛病都可以透過放鬆而沒事嗎?你相信嗎?

參加十日禪,你遇到了很多的痛,很大的苦迫,很多的不如意,請相信親教師、學員長、法工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若有疏忽,那是世間的疏忽,請大家包涵。

古人不用放鬆這個字,古人說:「捨心」,完全放下,什麼都不管了,豁出去了,交出去了。那是古人的話。 現代人的話:「放鬆」,沒事的,一定沒事的。放鬆,完完全全的放鬆,不管多苦,多痛,多不如意,不要再順著自己的習氣了,學習放鬆的面對最不可意的事情。

相信你吃過這樣的苦後,對世間的苦也會多一層體會; 相信你吃得苦中苦,相信每一個痛都代表世間苦難的縮影, 相信你走過苦難,你願意這樣的相信嗎?你如果願意才有辦法反覆練習。你才會生出伺禪支。

當你願意相信、願意反覆練習的時候,自然會生出喜樂, 尋禪支是由收縮而膨脹。 一開始你會有一點疑惑,疑惑就是收縮,但是你放鬆的面對這樣的疑惑,你會看到每一位執事人員的誠意,看到老師的誠意,你會看到所有法工的誠意,真的是誠摯的邀請。既然來了,就別再想回去了:完全交出去、放心、放鬆。

放鬆,讓我們的「心」跟「境」對流起來,流動了身心就會柔軟,就會帶動周遭的柔軟。請相信,放鬆是面對任何病苦、任何痛、任何不如意最佳的良藥,你相信了,就願意反覆的練習。

你相信鼻頭有個觸點嗎?你相信了,你就會無間斷地去注意鼻頭,很放鬆的去注意,不管有沒有;沒有任何挫折感,所有的挫折都只是在挫折你的我慢。當你看到觸點,也不要太得意,得少為足不會有什麼重大的收穫。

你相信鼻頭有個觸點嗎?由一點點的懷疑、疑惑到深心信解,這樣的過程,就是由收縮而膨脹,由小而大,整個相信了就會依止,不再徬徨。由漫不經心而塵埃落定,由膨脹而收縮,身心既流動又收攝,此即伺禪支。願意反覆無間斷地在鼻頭看著,願意隨時停下來去感覺鼻頭的出入息,感覺出入息的鬆緊。

  吸時知吸、呼時知呼、止時知止。

很放鬆地看,突然感覺收縮膨脹了; 很放鬆地看,突然有一個光點在收縮膨脹;

很放鬆地看,不要跟著氣走,不要跟身上的脈輪走;

很放鬆地看,突然全身好像通電一樣,全身充滿了氣。

當觸點出現的時候,你相信嗎?

你相信要很放鬆地看著這個觸點嗎?這就是尋禪支 你願意無間斷很放鬆地反覆地看著這個觸點嗎?這叫做伺禪支。你願意很放鬆地看著明觸點,不管也不隨身上的氣動嗎? 很放鬆地看,突然全身充滿了氣,整個人無比的輕鬆,這叫喜禪支

你能夠在喜禪支生起時,不跟氣動、亢奮走嗎?能夠看到喜禪支是無常嗎?能夠很放鬆的對待喜禪支嗎?你相信嗎? 你願意這樣的反覆地放鬆地練習地看著喜禪支; 當掉入廣大無垠的虛空,而你沒有恐懼,你願意相信法,交出去嗎?這是樂禪支。樂禪支由膨脹而收縮,喜禪支由收縮而膨脹。

你願意無間斷地放鬆地反覆體會嗎?你願意在喜、樂禪支反覆的尋伺嗎?你相信嗎?喜禪支的障礙在亢奮,樂禪支的障礙在恐懼。沒有亢奮,沒有恐懼,完全地相信,完全地放鬆,就進入一心禪支

 這時候就可以體驗---什麼是小而無內,什麼是大而無外,這樣就是慧根

樂禪支廣大無垠的虛空寂靜,就是定根。喜禪支的由完全收縮而膨脹,乃至變得非常靈活,看事情完全不用力,整個身心縮成小不點。隨緣自在,完全流動,念而無念、念念不住,這就是念根

十日禪主要就是在鍛鍊五根、五禪支的性格。還是要記住禪堂外的用功,可以讓禪堂內的用功,事半功倍。十日禪結束,回到世間,要繼續的鍛鍊五禪支的性格。五禪支的性格要完全發揮在禪堂內、禪堂外、山上、山下,讓佛陀的法遍佈世間每個角落。

喜禪支就是接上了佛陀的心,一心禪支就是進入了如來的境界。你相信嗎?你盡可以疑惑,但疑惑是為了信啊。禪堂外的用功,可以讓禪堂內的用功,事半功倍。

  十日禪的主要依止是出入息。觸點主要是鼻頭。

反覆的看著出入息,依止著鼻頭,很放鬆地、很自然的沒有造作地看著出入息,看著鼻頭,完全放鬆地面對看著突發的境界,境界來了、去了,很放鬆地讓境界流動、推拿,沒有造作,只是放鬆。

~摘要自大卿禪師「2002年十日禪開示」(詳全文)

什麼是『五禪支』


現在要講的五禪支,是沒有禪定前的『五禪支』,打坐所要具備的、你還沒有入定之前就要具備的『五禪支』,不是得定以後的『五禪支』。第一個叫『尋禪支』、第二個叫『伺禪支』、第三個叫『喜禪支』、第四個叫『樂禪支』、第五個叫『一心禪支』。有尋禪支就不會昏沈,什麼叫『尋禪支』?就是吸拉呼推,你要懂得把一切的觸境都看成吸拉呼推,把一切的觸境都看成生滅起落,你的眼睛看,看到了消失了,看到了消失了!耳朵聽,聽到了消失了,聽到了消失了,可意生起了消失了,不可意生起了消失了,一切的現象都看成生滅起落的推拿。

不管是站著、坐著、走路、躺下來,都看到每一個觸境的生起,可意、不可意的生起、消失,來了去了!來了去了!看到的來了去了!聽到的來了去了!嗅到的來了去了!嚐到的來了去了!皮膚觸到的來了去了!想到的來了去了!整個六根所觸都是來了去了,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生命也是來了走了!隨時隨地都有生命來了走了,隨時隨地都有念頭來了走了,來了走了!剛剛那個念頭來了又走了,現在這個念頭來了又走了,又生起一個念頭來了又走了,我們留得住什麼樣的念頭?

我們留得住什麼樣的念頭?什麼是我?我能把眼睛睜開嗎?我能看得見嗎?什麼是我?我聽得到嗎?我能聽到嗎?誰聽到?我能嗅到嗎?我真的有嗅到嗎?誰嗅到?我能嚐到嗎?我嚐到什麼?誰嚐到了呢?我的皮膚能夠觸嗎?誰在觸?我能走路嗎?我在走路嗎?是我在走路嗎?誰在走路?我是誰啊?當我們失念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在那裡?當我們失去正知正念的時候,我是誰?當我們昏睡的時候,我是誰?當我們沒有活在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的時候,我是誰?

一直回來看無常,看到每一隻動物的死亡,都看到自己的死亡;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死亡,都看到自己的死亡;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疾病,就想到自己的疾病;想到每一個認識的人的衰老,就想到自己的衰老。生了、病了、老了、死了!來了又去了!剛剛的話說了去了,剛剛聽到的,聽了,去了。我們留得住什麼?念頭來了,去了,現在留得住什麼?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真的有看到嗎?我們聽到什麼?我們真的有聽到嗎?我們知道什麼?我們真的知道嗎?

在佛法裡面,所有的認識只要不能開心,都叫做不認識;所有的知道只要不能開心,都叫做不知道。心裡面只要沒有真正的愛,沒有慈悲喜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你真的不知道嗎?你有做到不知道嗎?這叫做『捨心』。當我們的心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的時候,我完全不認識這個世間,這樣叫做『捨心』。

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世間,我們就沒有煩惱,一切的煩惱來自於我們自以為認識這個世間,只要我們的心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我們的心就不是明的狀態。既然不是明的狀態所認識的世間,就不是如實知見的世間,所以我們就不認識。我們願意接受這樣的不認識,叫做『捨心』。我們對別人只要沒有百分之一百的零判斷,就叫做亂判斷。我們願意承認自己亂判斷,所以不下判斷,這叫做『捨心』。

吸氣:感覺自己有沒有慈悲喜捨,百分之一百不打折扣?

呼氣:感覺對這個世間不夠了解、不知道、不判斷、不認識,住在捨心裡面。

吸氣:感覺自己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喜捨。

呼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也是充滿著愛。

吸氣:感覺這個世間的苦難遍處,悲心生起!

呼氣:感覺世間的苦難都在自己身上發生過,願意重新認識這個世間,用悲心來認識。

吸氣:感覺自己有這個殊勝的因緣來認識法,慈心生起!

呼氣:願意將這個絕待天地的愛和法,跟周遭的人分享,這叫做『慈心作意』。

吸氣:感覺到這個世間本來就很可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懂得欣賞、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接受、不懂得慚愧,喜心生起!吸氣。

呼氣:願意將這樣子的喜心用在每一個觸境,呼氣!

吸氣:對這個世間的認識,只要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慈悲、歡喜心,就是不認識,吸氣!捨心生起!

呼氣:願意將這樣子的捨心用在每一個觸境,呼氣!這是捨心作意的出入息。

整個慈悲喜捨和無常觀就是我們的尋禪支的作意,通常我們有時候會看到說:『五禪支可以對治五蓋。』問題是:我就是沒有五禪支啊!怎麼可能對治五蓋?問題是你要離開五蓋才有五禪支啊!所以那個理論上有一個矛盾。它說離五蓋才能夠得五禪支,就是沒有辦法離五蓋怎麼得五禪支?你要有五禪支才能對治五蓋!所以這不太合理,我們現在另外發明一個五蓋前的五禪支,入定後本來就沒有五蓋,還要你對治幹嘛?

現在講的這個『尋禪支』是還沒入定之前,就是要懂得取角。『尋』的意思就是要會懂得取角。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十日禪有一個戒:不對別人起一絲一毫的不可意,因為只要你起不可意,你恚礙蓋就出來了。那『喜禪支』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可意,不但沒有而且還懂得欣賞。比如說:寮房有學員把門關得很大聲,把你嚇了一跳!你要懂得欣賞,連這個都要懂得欣賞,打鼾要懂得欣賞。佔用浴室的時間很久,你在外面等了十分鐘,心想怎麼都不出來?以為他在上大號,仔細的聽,原來是在洗衣服,聽了就開始懊惱起來,怎麼這樣子!要懂得欣賞啦!這是『喜禪支』。不懂得欣賞,很容易有不可意和恚礙蓋。然後這樣子的恚礙蓋很容易導致消沈蓋,消沈蓋就會導致昏沈,所以昏沈的主要原因就是尋禪支和喜禪支做得不好。

這世間有太多的不可意!太多的不可意啊,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真正的愛心,你有真正的愛就沒有不可意,就完全的欣賞、接受。世間很苦啦!你再不懂得欣賞的話,就完全給苦捲進去了。事實上世間就是因為我們的造作,才變得那麼苦,本來苦是有一定的程度,沒有那麼大的苦。都是因為我們苦上加苦。本來世間就有生聚離散之苦,但佛法講的苦是苦上加苦的苦苦、是生滅無常的壞苦、是趨避的行苦。苦苦的意思是:我們就是不接受,不接受有人要佔用馬桶、佔用浴室那麼久。而且你會判斷,我們很容易判斷。也許他在裡面也很緊張,他也一直想出來啊!但是我們為什麼要下判斷呢?而且下的判斷是讓自己很不可意的判斷?現在練習這個喜禪支和喜心作意要搭配起來。嚴格來說不是喜禪支,是喜禪支的一個雛形。

再來是「樂禪支」:要懂得取天空的相,你看天空這麼大!不管什麼樣顏色的雲都可以停在上面,它都不在乎。天空可以打雷、閃電啊!它都如如不動!你看昨天的雷聲、閃電多麼漂亮,實在是沒有辦法形容的漂亮!天空還是不動,就是在打雷,天空還是寂靜的,那個叫樂相。樂相就是那個天空。喜相就是那個電光石火,雷霆萬鈞!哇!看得好歡喜啊!喜樂都在天空中展現,那就感受那天空的不動,感受天空的功德,天空的功德實在是太大了!你看我們污染那麼多,它也沒有怎樣,人類製造那麼多污染,我們身上那麼多的臭味都那裡去了?天空吸收去了,天空的功德實在很大。那個完全寂靜的相就是天空。

白天的天空就是這麼的寂靜,晚上的天空也一樣的寂靜的。白天、晚上,天空都是這麼的安靜,不管你怎麼吵它,它就是如如不動!天空就是一個極大的樂相。一個非常漂亮的樂相,你沒有辦法污染天空的。我講污染的是心,你沒有辦法污染天空的心。要常常取天空的相,就不會散亂。

「樂禪支」是在對治掉舉蓋,「喜禪支」是在對治不可意、對治恚礙蓋、瞋盍蓋。「蓋」就是障礙,障礙我們入定的。「一心禪支」就是世間沒有別人,世間都是在裡面,沒有一個世間是在眼睛外面,因為你看到的都是在眼睛裡面。所謂看到就是看進去了,每一個看到都有自己的想像,每一個看到、聽到、知道,都要經過我們六根的鏡片,然後看到每一個別人都看到自己。

『一心』就是心包太虛、就是心外無境。『心外無境』的意思是說:所有的境界,我們的心都可以含容。『一心』就是沒有對象。所有的吃都是吃自己、所有的攀緣都是攀緣自己,所以你就不會想要攀緣,就不會有欲貪。一心就是對治欲貪蓋。

『尋禪支』是懂得體會,懂得取角。『尋禪支』就可以對治昏沈蓋。我現在講的五禪支,就是日常生活要懂得培養這五種修禪定的性格。你要有尋的性格,就是很會取角,很會看到無常,很容易感受。譬如說你走在路上經行,你會感覺大地很柔軟;聽到電風扇就聽到海潮音,看到閃電---哇!大自然在天空中演奏,你不要看到閃電就很害怕,萬一打到我怎麼辦?搞不好打到變通靈了,也很不錯!不過你要有法,沒有法,通靈了也不太好。不用擔心那麼多啦!我們有一些同修很緊張,看到有另外一位學員站在很容易被雷打到的地方,他都會很擔心他。「站在那個地方,好危險哦!」,他心裡面在想好危險哦!

『伺禪支』就是反覆體會、就可以對治疑蓋。我們對法很多疑,就是因為沒有體會。尋伺喜樂的伺,『伺禪支』就是反覆的體會、琢磨。你對尋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伺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喜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對樂禪支反覆體會、琢磨,對一心禪支也反覆體會、琢磨。一切的吃都在吃自己,一切的聽都是在聽自己,沒有別人,沒有別的東西。你去反覆的體會,你就感覺到真的是這樣子。世間不在外面,世間盡在眼睛裡面,盡在眼底啊!

你六根攀緣,什麼都沒有攀緣到,因為該知道的都知道了,不知道的還是不知道,該看到的都看到了,看不到的還是看不到。不然你告訴我,你六根攀緣,攀緣到了什麼?你來龍山寺十日禪,你六根攀緣,你有任何收穫嗎?有沒有人六根攀緣有收穫的?沒有!一無所得!攀緣就是一無所得,一無所得可以証明世間在裡面,你在外面是撈不到東西的!你東看西看想撈一點東西,沒有東西可以撈的,沒有東西可以撈就是世間在裡面。你只是不相信、你一直不相信,認為一定有東西的,所以還是要東看西看。

有一天你就覺悟外面沒有東西了,那叫做『一心』,就一直回來看自己的心,而且你會看到別人的心跟自己的心都一樣,所以不用看了!你看自己的心就知道別人的心,你就感覺到大家的心都是在一起的,我們都是同一個心,就是『一心』,就是同修梵行的心,而且就是慈悲喜捨的心,百分之一百真正的愛的心,而且這個心通天通地與宇宙在一起的心,你有這『一心』禪支,有『一心』的這種性格,欲貪蓋就消失了!這要反覆體會,不然你還是會疑,反覆體會叫『伺禪支』,反覆體會外面是撈不到東西的了,六根攀緣絕對撈不到任何東西,所以要鍛鍊五禪支的性格,這叫做『五禪支性格』。

每一個觸境都從無常觀、從四無量心去觀,叫『尋禪支的性格』。都願意反覆的去體會而不猜疑,你猜疑得不到什麼的。你就是反覆體會!生命就是反覆的用法去體會,這叫『伺禪支的性格』。而不是一直在外面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生命就是要體驗,沒有體驗什麼都不知道。『喜禪支』就是沒有不可意,懂得欣賞。所以我們聖弟子法脈的學員,要懂得欣賞每一個同修,甚至是把你騷擾的最厲害的同修,也要懂得欣賞。違反規約還是違反規約,那是另外一回事。違反規約也要懂得去欣賞,要像我們在看電視、電影,有人超速,哇!實在是驚險無比,我們要懂得欣賞,違規還是要開罰單,不過還是能欣賞他違規的技術。對不對!

十日禪很多人違規,很多人都沒有去發露懺悔,很多人犯規都沒有寫在上面,我實在很佩服,他怎麼不會不安!他那個不會不安,就真的可以欣賞,他以為人家都不知道,好奇怪哦!這不簡單,對不對?將心比心我們都會有不安,他怎麼不會?這是一種本事。就這樣子看,很多事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就像欣賞小偷一樣,你有機會看到小偷嗎?正在偷竊的時候,那是本事啊!很少有人有機會看到扒手,對不對?你真的看到的時候,你會覺得這真的需要有一點本事,是不是?是這個意思。

真的換個角度看,犯罪也有可以欣賞的地方:犯罪技術很好!欣賞不是同意,但也不是不可意。因為世間有世間的規範,你違反規範被抓到,當然是有一定的處分,犯規的人他也知道有處分,他也知道啊!所以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上培養,上座也要培養,下座也要培養,要把恩怨情仇割捨,真正皈零,要重新開始。沒有這種性格你沒有辦法入定!因為入定初禪的資格叫『離五蓋』,離五蓋才能入初禪,所以它叫『離生喜樂』。『離生喜樂』這四個字是講離五蓋,不是說你入定以後才離五蓋,還沒入定就已經離五蓋。五蓋一離,就好像體會生命的本然,離五蓋就體會生命的本然,本然的那種自在。生命雖然它有苦,但是還是可以自在,苦是一定存在的,但是可以在這個苦裡面自在,好像盤腿一定會有腳痛,但是可以在腳痛中得自在。練這個盤腿不是要伏痛,是要能夠接受痛,甚至欣賞痛、利用痛。

尋禪支就是你懂得去應用每一個觸境,在每一個觸境裡面,幫助我們很敏銳的去看到生滅無常,很敏銳的去看到來了去了!來了去了!然後都不抓!不要取一個連續的相。任何東西都是來了去了,來了去了!連續都是自己的想像,都是自己把它連起來的。還要有四無量心!你沒有四無量心的話,很容易就會苦苦的、悶悶的,然後就很容易消沈。你心中常有愛,就會『人逢喜事精神爽』,心中要有愛!就這樣子跟大家加油。還有四天而已!

我們書上看到的五禪支對治五蓋,是指入定後得到五禪支對治很微細的五蓋。我們今天講的『五禪支性格』是指:五禪支性格來對治我們較粗的五蓋。那五禪支對治五蓋,它也不全然是一對一的。書上寫的『尋禪支性格』主要是對治昏沈;『伺禪支』主要是對治疑蓋;『喜禪支』主要是對治恚礙蓋、不可意這一些障礙;『樂禪支』主要是對治掉舉蓋、散亂蓋;『一心禪支』主要是對治六根攀緣、欲貪蓋。

要不要斷身見?身見斷了,輪迴就指日可期的斷了。身見斷了,就像輪迴的樹頭被截斷,你最多還有七次的大死大生就永離輪迴,真的是這樣子啊!怎麼斷身見?永遠用慈父慈母的眼神看待每一個眾生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永遠跟眾生沒有距離,入眾生心行,不要把對方看成是一個人,永遠將對方還原成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

每一個別人都是我們的空氣,每一個別人的身就是我的外身,真的是這樣子。每一個別人的受就是我的外受,每一個別人的心就是我的外心,我外面的心。每一個人的法就是我外面的法叫外法。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出來,你的身受心法,你整個身心狀態,你就是會受到別人的影響,只差說你有沒有真正的走出來!所謂的不受影響,是因為我們的智慧、因為我們的觀照、因為我們的離繫,不然還是多少會受到影響的。

你看我們一百個同修坐在這裡,老實告訴你,你每個人呼出來的空氣都變成了親教師的口水,你懂嗎?這是真的耶!說起來好像很不衛生,但是這是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你呼出來的空氣,不是飄到我這裡來,我吸進去不是變成我口水嗎!我有什麼選擇,你看我們的關係多麼親密啊!我們在這裡就是相濡以沫,沒有選擇的。

每一個人都是對方的境界跟鏡子,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一定要這樣看,不可能有第二種看法。佛法是絕待,而且是絕對的,你要斷身見一定這樣子看。這是最快的,你只要做得到這一點,把每一個人都看成你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內外身,除了別人以外,你沒有外身!你要斷身見,你就必須把每一個人,當成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每一個別人都是自己,只是他是我們的外身,這樣就可以斷身見,而且很快就可以斷身見。

有沒有這個氣魄?有沒有這個信心?把別人當成自己,就是要入眾生心行,跟對方沒有距離。不要把對方看成一個人,因為看成一個人,你就會起判斷,事實上這個人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嘛!什麼是這個人的心?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他哪有什麼心呢?你為什麼一直在乎他的心是什麼心呢?他實在是不了解自己,他不了解自己,他根本沒有心,他的心是什麼?一堆混亂的東西。這個人除非一心,要不然他三心兩意,你根本搞不清楚他到底要什麼?對不對?很多人都不知道他要什麼,你問他到底要什麼?不太確定的。所以他沒有心嘛!你何必去責備他,他沒有心,你怎麼責備他,他三心兩意,你要責備哪一個心?

你敢說你都沒有三心兩意嗎?所以你說你要責備一個人,你要怎麼責備啊!責備哪一個心,他那麼多心,你要怎麼責備?心那麼多,你要責備那一個?所以他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決定說他有沒有一心啦?他沒有一心,你怎麼責備他?你責備他三心兩意,你真的找不到他的頭啦!如果他是一條蛇的話,你看不到他的頭在那裡!因為對方是一條蛇,你不知道他的頭在那裡!因為他實在是無頭蒼蠅,沒有頭!你要有頭就要一心才叫有頭。

所以斷身見就是一定要有一心,才能斷身見!一心就是要學習用慈父慈母的眼神看待每一個別人,這是最省力的了,而且又有機會做爸爸媽媽,有什麼不好,你就把他看成是你的小孩,這樣就很輕鬆、很省力啊!而且很容易跟對方沒有距離,而且不要把他看成一個人,要看成地水火風空識,要看成是我們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然後看整個內身跟外身的關係、內受跟外受的關係、內心跟外心的關係、內法跟外法的關係是什麼?我們是彼此的境界跟鏡子,你呼出的空氣就是我的口水,就這樣子看,我們是相濡以沬的兄弟姊妹,我們是法眷,法的眷屬,每一個人都是佛陀的兄弟姊妹,每一個人都是佛陀的父母子女,就這樣子看。

所以每一個對待都是佛陀的對待,這樣子就沒有錯了!只要做到這樣,就叫做『佛隨念』,就叫做『親教師隨念』。只要做到『親教師隨念』,隨時都可以入定的,比你觀鼻觸點還要快。事實上入定沒有那麼難,根本的決定是信心!是信心在決定的,對親教師的信心,對親教師法身的信心。你如果真的有信心的話,你很快就入定了。一個信心它就具足了:五禪支的性格,一個信心它就可以具足:尋伺喜樂一心。但是這樣子的信心不是迷信,這樣子的信心是來自於對法的薰習,聞思修,他不是糊里糊塗的信,是一再的體驗,一再的對親教師的法語反覆的深思,不是淺思,是真的很認真的在思考,很認真的在做,你就會體會到什麼叫做『親教師隨念』。

如果當世有一個解脫者,你為什麼還要做『佛相隨念』呢?那不是很愚蠢嗎?很多人把『佛隨念』當成『佛相隨念』,親近佛菩薩的塑像,那個不管用的。當年的『佛隨念』是佛陀這一位親教師,真正的『佛隨念』是二年五百年前佛陀這一位親教師,不是佛相。我們今天的『佛隨念』,它也必須是『親教師隨念』,你隨時隨地要將親教師的法、親教師說的話、牢牢的記在心裡面。然後隨時隨地的在六根觸境上,真的是用慈父慈母的眼神、六根柔軟的來觸境,身口意清淨的來觸境,來跟一切的眾生結善緣,就這樣子很快的就斷身見了。


~摘要自大卿禪師2001年十日禪開示(詳全文)

真正的成長


學生問:擔心兒子的成長:見他碰到挫折能過關,自己就很開心;見他沒過關,自己就會一直卡在那境界…
導師答:要不擔心,就要學會相信因緣,你擔心他的成長,事實上他是在成長,在嚐試打開生命的領域,年輕人總是想要嚐試沒有嚐試過的事,相信他真的很努力地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更不依賴父母,真的!年輕人的心就是這樣。

相信他,並不表示我們不能有不同的意見,還是可以告訴他~什麼樣的遊戲是危險的。不過,跟他講話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極度平靜的,這個平靜就是慈悲喜捨的捨;肯定他已經很努力地想讓自己成長,這是慈悲喜捨的喜。

告訴他什麼是真正的成長,也尊重他的選擇,除非他有很明顯的違法行為,不然寧可相信因緣,讓他有跌倒的空間,讓他在跌倒中成長,即使他從事一些較危險的運動,我們也是一樣建議、接受、相信因緣,即使他因運動受傷。譬如他喜歡滑雪、喜歡騎馬,這些都是有相當危險性的,騎摩托車也很危險的,尤其是台灣的交通,怎麼可能不危險?如果過度的擔心,那真的會有擔心不完的事。小孩子上小學、國中、高中,幾乎都要接送,為什麼?因為只要他一出門,就不放心,對不對?真的是擔心不完的,哪個地方不危險呢?走路上學也有危險,所以,只能盡人事、聽天命,這個聽天命就是相信因緣。


∼2004-1-31台北座談『從男女有別到信任欣賞

化被動為主動


在沒有認識問題之前,不要輕舉妄動,要六根知量,要相信因緣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要正面取角不要聽到一個不好的事情就認為它是不好,要有一定的平等,我們稱之為


 


人生的際遇真的很難講。沒有人希望發生我們不想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事情會發生,你去煩惱也沒有用。一定要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心,因為不好的事還可以更不好,不好的事也可以轉成好所以好好壞、壞壞好



節錄自∼2004-06-19 台北msn請法『化被動為主動


心在哪裡 那裡就是身體




我就是干擾的來源,沒有對立

日常觸境中,難免會遇到周遭的環境比較吵雜,很容易會被聲音干擾,這時候該怎麼樣練習,才能讓心保持寂靜專注?

就是不要把動亂看成是外在的東西,看成我就是噪音、我就是紛亂、我就是干擾的來源,我如何讓自己安靜下來。不要對立,一旦有對立,很容易厭嫌敵對,就沒辦法思考了。

或是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觀察者,觀察者也會影響被你觀察的對象。你是看戲的人,干擾的來源是一齣戲,你在看戲,你用什麼樣的心在看戲?是戲在影響你,還是你在影響戲?

主動就是我主動來影響這齣戲、主動來影響這個來源。主動影響,不一定是改變,而是說你真的自己靜下來了,設身處地去看到他也不願意這樣子製造干擾。

是不會 不是不願

一定要回到人同此心,看到對方真的也不願意這樣,但是他不會啊!就像這裡就只有一條窄路,大家就是要相互禮讓,若互不相讓,就卡住了。有時候真的沒道理可講,就是發生了,這時候怎麼去引導對方?只能用更安靜的心,善解對方也不願意這樣子,唯有這樣才能走出冤家路窄。觸境的當下就是要練習放鬆、接受。

心在哪裡那裡就是你

心在哪裡?身體就在那裡!身體就是:所有你觸得到的,都是你的身體。不要把身體界定在五、六呎高的身體。所有六根觸得到的,都是你的身體,這是對身心重新的界定。

你的注意力所在的地方---耳朵被聲音拉去了,那個地方就是你的身體,就把聲音當成是我。好像肚子餓了嘰哩咕嚕的,外面都很安靜,只有肚子發出的聲音很大,別人都聽得到喔!那怎麼辦?還有,在很安靜的場合,一直咳嗽,能怎麼樣?還要把那個咳嗽看成外面的嗎?就是不能跟聲音有對立。

觀呼吸



一、呼吸與生活
相信每一個人都曾有鼻塞的經驗,只要一個小小的鼻塞就可以讓全身感到不舒服;當鼻子通的那個剎那,那種感覺真好。就生理來看,鼻子是全身的出入口,整個身體內部與外界的交流大多仰賴鼻子來互通。當鼻子不通時,全身心都會受到影響而感到不順暢。

當能夠很自然不費力地在眼根看也能觀呼吸、耳根聽也能觀呼吸、鼻根嗅也能觀呼吸、舌根嚐也能觀呼吸、意根想也能觀呼吸時,就會發現在六根觸六境時有風在流動、在推拿;眼根觸色塵有風、耳根觸聲塵有風……。有風界就有空界的存在,心靈有了空間就不會六根一觸境就反應。因為正知出入息,所以無明觸減少;因為明觸,所以觸境的反應是response(回應)而不是reaction(反射)。

觀呼吸的好處
人體的代謝機能,流汗承包20%,大小便承包10%,其他70%就是交給呼吸了,主要的代謝機能主要由呼吸擔任。除此之外,還呼吸可以幫我們創造內在的空間,內心有空間才會有時間,呼吸還可能幫我們按摩全身的細胞。

二、呼吸的心法
世間一切的問題都是收縮不良、膨脹不良,收縮不良就變成消沉,膨脹不良就變成掉舉,收縮膨脹通通不良,就變成醫學上所講的躁鬱症!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躁鬱症,多多少少都有強迫性精神官能症,雜念不停的產生,就是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沒有辦法控制它不產生。

對待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對待輕微的躁鬱症,沒有排斥,只有放鬆的接受,完全的去體會,就去體會它的收縮膨脹,配合著呼吸,不斷的體驗。放鬆、再放鬆、一直放鬆,體驗再體驗、不斷體驗,直到對收縮膨脹完全沒有要和不要。

用心肝底來感覺吸氣,用心肝底來感覺呼氣,感覺一吸一呼,一鬆一緊,一收一放,一拉一推,把呼吸當成一種按摩,一種推拿。我們可以將出入息推拿的心法,應用到一切觸境上。

修出入息念,第一個步驟,就是在感受呼吸與身心柔軟的關係。看到那個關係以後,就找到了要領,表示你知道出入息念的法。你見到出入息念的法,就會很樂意安住於呼吸,你開始樂於這樣做。如果沒有看到呼吸與身心柔軟的關係,就沒有動力,就不會很樂於做出入息念。
三、呼吸的練習法
1.感覺呼吸與六根的關係。
感覺吸氣的看與呼氣的看有何不同;感覺吸氣的聽與呼氣的聽有何不同;去感覺吸氣的嗅與呼氣的嗅有何不同;去感覺吸氣的嚐與呼氣的嚐有何不同;去感覺吸氣的觸與呼吸的觸有何不同;去感覺吸氣的想與呼氣的想有何不同。

不斷地去看呼吸與六根的關係,就會對於六根的用力變得很敏感。因為敏感所以懂得省力,因為懂得省力,所以就比較不會造業。
因為起貪瞋癡實際上是要很用力的;例如要對別人生氣,身體的肌肉會變得緊縮、僵硬;意根會拼命往厭惡他人的地方想;眼根也會用力地看著對方;再加上因為要怒罵他人,所以舌根的衝動、緊縮也要很用力。

2. 隨時隨地觀呼吸,隨時隨地知自己是在呼氣?還是吸氣?
修出入息念不只是在打坐時觀呼吸,就連平常走路、等公車、開車、看報紙、看電視、躺臥休息都要觀呼吸。不論行、住、坐、臥,有事、沒事,隨時隨地都抽「空」回來看呼吸。只要有一點點時間,就回來安住呼吸,感覺吸氣、呼氣和身體的關係,感覺吸氣、呼氣和精神的關係。

用心感覺在生起飢渴、生氣、驕慢、不安、緊張的情緒時,它的吸氣與呼氣有什麼不同?好好進入感覺,就會體驗到吸氣、呼氣時情緒的無常,看到收縮膨脹不良的苦,就看到無我,內心就寂靜。

3.感受呼吸的三時段:初段、中段、後段。
感覺吸的初段、中段、後段、止息,與呼氣的初段、中段、後段、止息之間毫無間斷。

4.換鼻呼吸
右鼻呼、右鼻吸、左鼻呼、左鼻吸,繼續換鼻呼吸、無間斷。(有助於收攝亂想、雜念)
{出入息配合慈心練習

吸氣:感覺要對人好 呼氣:感覺對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吸氣------感覺能對人好 呼氣------感覺能對人好真好
吸氣------感覺慈悲 呼氣------感覺蓮花開
吸氣------感覺慈悲有如蓮花開 呼氣------感覺花開不為誰
吸氣------感覺慈悲有如耕福田 呼氣------感覺土地變得好肥沃

{出入息配合喜心練習
(1)吸氣------謝謝 呼氣------對不起
(2)吸氣------感覺身心的苦 呼氣------不要苦上加苦
(3)吸氣------不能更好 呼氣------就是最好
(3)吸氣------我們彼此都不認識 呼氣------願一切從新開始

同心




學生問:師剛講到解決台灣最根本的方法是要同心,同修也分享說:把台灣看成一個人,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個小細胞,先從這些細胞去同心,這才是讓台灣明天會更好的根本方向──是這樣嗎?



導師答:對呀!不一定是你的家,不一定要有齊家治國的那種觀念。佛教的觀念不是從家開始的,而是你就是要有同心的人,不管是家裡面還是外面,佛教沒有家裡面和家外面的觀念,因為它知道家有時候反而是一個障礙。



學生問:從週遭的人、有緣的人開始嗎?



導師答:對,從有緣的人開始。有緣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家人。執著自己的家人,反而會患得患失。



學生問:在家裡會想跟先生、子女同心,可是有時候可能先生不了解你,甚至他可能有外遇,是否也不須困在這樣的境界裡面,還是可以主動再跟更多的人去同心?



導師答:對!如此他才會真正地羨慕你,他才會真正地加入。你執著先生這個對象,反而是很大的障礙,而且會引起他的不信任,因為他會覺得你是依賴他、黏著他,不是愛他。當你對先生抓取得很厲害的時候,他不會相信你是愛他的。



學生問:所以我們還是溫柔、篤定、慈心?



導師答:對!


2004-6-19 台北msn 化被動為主動

什麼是好的準備

學生問:師說msn法談之前要有準備,我想問:什麼是好的準備?是不是要把這陣子的日記都看過?或是說之前要做什麼會比較好?


導師答:準備就是整理∼整理自己最近有什麼地方卡住不流動的,然後重新將自己所學的,再一次面對最近發生的問題,和一年前或半年前相比,面對以前覺得是困境的,現在還是不是困境?

或者說以前還沒發現的問題,現在出現了;以前沒面對過的困境,現在發生了,現在所學的法能不能用得上?真的有在用嗎?用的時候有什麼困難?把它整理出來。因為有些東西你有感覺,但講不出來,整理的意思就是讓它能夠表達得出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突破、需要加強的?看看這裡面有什麼瓶頸?可以將這個東西提出來分享,這樣就是準備。

學生問:是不是靜下來後比較有辦法整理?

導師答:會比較有辦法。

2005-3-3 台北聖脈msn請法---生命中的痛

致勝之道



導師答:
需不需要痛苦的戰爭?不需要啊!因為戰也沒有用啊!不戰則已,要戰就要勝,不要每戰必敗–自討苦吃啊!出世間法絕對不做這種傻事,我要跟你吵架我一定要贏,不然我不吵。很多人吵架都不會贏的,為什麼還要吵?笨哪!所以,沒什麼好痛苦的,就是要接受現實、接受緣份、接受因緣。

學生問:世間法就是要管可以管的、理可以理的,至於不能管、不能理的,就要捨心放下?

導師答:對!單純!

你要相信小孩子有他的命和緣份,不要以為你管他,就能怎麼樣,也不要以為你不管,他就一定會變壞。我們看過很多小孩沒人管,他變得很好;也看過小孩被管得很厲害,卻變得很壞。所以,不知道啦!要相信因緣,做我們能夠做的、講我們能夠講的、管我們能夠管的。這不是消極,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我們能夠做的部分了。

節錄自∼2006-04-16台南msn請法『離苦得樂與趨樂避苦

管能管的,理能理的


管能管的,理能理的

導師問:先生要不要玩賽鴿,你能規定嗎?

學生答:不能!

導師問:那你為何要規勸他不要玩?

學生答:這就是我很苦、很累的地方。

導師答:因為你都要他有一個位置。

學生問:意思是我還沒有接受無常?

導師答:沒有接受「因緣」。葉子有它要掉的地方,好像空氣中的塵埃,我們可以掃葉子,但不用它還沒掉到地上就要去掃。佛法說不要去抓灰塵,灰塵有它要掉的位置,你不能規定它要掉在哪裡。

學生問:所以要安住當下之前,先要接受每一個因緣。

導師答:對!才不會消耗你的力氣,消耗你的真氣。

學生問:跟同修在一起就沒事、沒病,但一回到家裡,問題就來了,這跟「葉子掉下來」有關嗎?

導師答:有啊!因為你看到同修比較可意,回家看到先生就不可意,他的行為不符合你的「要」,所以你會不可意,而這個不可意帶給你很大的負擔。

學生問:我該如何幫助自己?

導師答:葉子有它要掉的地方。

學生問:六根知量,不要管外面?

導師答:對!

2006-8-1台北座談---生命是清淨無染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