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禪支


聖弟子法脈的十日禪,主要不是學習禪定,主要是來跟親教師印心,所以我們的五禪支,我們的尋禪支的第一步就是信——相信親教師,相信你的心跟親教師的心是一樣的。

從這裡開始,我們才有可能學習禪定,才有可能學習智慧,每個人對世間都有很多的看法跟意見,來到這裡,一切的看法跟意見,通通放下。沒有你的看法、沒有你的意見,一切住隨順,不是親教師不相信你的看法跟意見。

來這裡是來學習住隨順,一切聽從親教師的指導,當親教師說照表操課,就要照表操課,不可遲到,不可早退,禁語就是禁語,藥石作意就是藥石作意,不動姿就是不動姿,完完全全把自己交出來,不要有自己的看法跟意見,因為這個時候那些看法跟意見都是障礙。

尋禪支——信。不管別人對不對,你都有心量接受。學法不是在學習分別是非,因為你的是永遠都是你的是,你的非永遠都是你的非。就像我們常常講的,你的心就是我的心,其實我沒有心。你願意學習這樣子嗎?平常老師是沒有意見的,只要你不跟親教師來十日禪,老師對你沒有意見,但是你來了,就沒有你的意見。

親教師的想法就是你的想法,親教師的作法就是你的作法,只有這樣子你才可能尋伺,你才可能由收縮而膨脹,由小而大。

尋禪支就是在練習這種由小而大的心量伺禪支就是由膨脹而收縮,由大而小的那種心細。透過出入息念隱身,呼氣膨脹,吸氣收縮。

這個膨脹的意思是心量廣大,每個別人都是自己,大到你的身體是整個世間,小到你的身體就是小精靈的身體(一個微生物的大小,一個依空氣維生的微生物的大小),當你的生命變成小精靈的時候,你的生命就是全方位的靈活,你的心會變成非常靈活和敏銳。當你的身體變成宇宙一樣大的時候,你的心量會非常的廣大。

喜禪支就是小精靈,樂禪支就是你的身體跟宇宙一樣大。一個是小而無內的小精靈,非常活潑的,他可以進出每個人的身體,可以入一切眾生的心行,小精靈無比活潑,完全沒有男女對待,沒有世間欲求,只有完全收縮、完全膨脹。全方位的靈活什麼都看到,什麼都知道,然後又是什麼都沒看到,什麼都不知道。在這裡沒有世間的意見,沒有一切見解的戲論,只有完全的收縮、完全的膨脹。

樂禪支裡面,你的身體無比的廣大。全世界的眾生都住在裡面,你是一個無比大的子宮,全世界的眾生都住在這個子宮裡面,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在你胎中待產,用慈母的心來看待一切的眾生。這都是練習喜禪支、樂禪支的先決資量、條件。能夠具足這一些感性的東西,那你的五禪支才不會變成為禪定而禪定,一種機械式的有所求禪定,事實上那還是用我在修行。

在中國佛教裡面,曾經發生一件大事。早期的天台宗智者大師,他講止觀的時候,有人就認為,你這個止觀是小乘,是用我在修行,換句話說:所修的禪定沒有離開意識心,沒有離開分別心,你還是用分別心在修禪定,還是用意識心在修禪定。

到了明朝,有一位交光法師,他提出「捨識用根」,這是對智者大師的一種批判和反省,到底我們是修如來的心還是用凡夫的心在修止觀呢?這是悟後修,還是悟前修的問題,我們的修行是開悟之前修,還是開悟之後修?

我們可以將這兩個人的見解整合:修行有所謂的開悟前的修行,開悟後的修行。聖弟子法脈的十日禪修,是假設你已經開悟了,不管你有沒有開悟,我們都假設你已經開悟了,所謂假設你已經開悟了,是你完全的相信親教師,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子的話,你不可能跟親教師交心,你一切的修都在修你的知見,都以為你在修禪定,都不離開「我慢」。

不管你的禪定修成什麼樣子,都不叫禪定,只要你的心沒有依止親教師,我們就不稱之為禪定,因為你是用你的心在修,你不是依止跟親教師印心的心在修。

傳統佛教對止觀一向是有所保留的,止觀是不是用分別心在修,止觀能夠離開分別心嗎?它的關鍵在:你開悟了沒有。如果你沒有開悟的話,你用什麼心來修止觀?

我們今年用很白話的話來闡述明心見性,明心:明白你的心就是佛陀的心;見性就是真情流露。沒有明白佛陀的心不可能修行。這樣就是楞嚴經講這個「捨識用根」的根本大意。

所謂「用根」就是用根本心,用如來的心。「識」就是用意識心,放棄你的意識心。放棄你批判的心,放棄你非常理性的心,放棄你的是非心。

只有——信親教師是解脫者的心,信親教師的心是如來的心,信你自己的心也是如來的心,要看到自己的心廣大無比,你的心又是可以小而無內的小精靈,你會看到自己的心真的是全方位活潑,你相信嗎?你相信,你才能修行;你相信,你才有方向。否則,不管你怎麼修,都只是在增長我慢。

~摘要自大卿禪師「2003年禪十開示」(詳全文)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