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就是千手千眼,喜是世間沒有別人,樂是世間在裡面,一心是整個法都在裡面,又是世間沒有別人,又是世間在裡面。世間在裡面的意思是心量很大,所以心就很寂靜。因為沒有外面了,沒有外面的意思,就是沒有裡面,當然是沒有像一心那麼的精緻,但大致上它都做到了世間在裡面,這才有可能是樂,才可能是喜樂禪支的樂禪支。
喜禪支它很靈活,因為世間沒有別人,看到別人都是看到自己,別人所看到的,都是幫他看到,別人知道、都是幫他知道,別人想到的,都是幫他想到。喜是欣賞,就是靈活,為什麼能夠世間沒有別人,通常我們很容易討厭別人,很容易不喜歡別人,很容易覺得:我才不可能像他那樣。當然我們喜歡的人,我們當然很喜歡像他那樣,不喜歡的人就會覺得:我不可能像他這樣。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要強調把人看成動物,把人看成動物就是喜心的下手處。喜心的下手處很多,真的能夠很放鬆、很不用力的切入嗎?你如何將心比心?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成語,就是喜心的意思。但是這個將心比心,是真的完全進入他的心,那會覺得很有趣,因為他的心我都知道,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他在想什麼,那會很有趣。沒有欣賞的心你會很討厭自己,討厭那個人就是討厭自己。
喜就是很會進入別人的心,就很有趣。很會進入動物的心,那還得了,假設你真的能夠進入萬事萬物的心,那還得了,你的知識太豐富了,假設這是一個真的可以實現的東西。沒有別人就一定會導向在裡面了,去欣賞的時候,就會無內無外了,這都是一個純淨度的問題,純淨度一直提昇就到那裡了。是一以貫之的,從尋伺慢慢一直進來,尋伺也是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只是在尋伺來講,重點在尋在伺,喜樂來講,重點在喜、在樂,都沒有離開世間沒有別人,世間在裡面。
五禪支都沒有離開這兩句話,只是這兩句話的純淨度,你做到什麼程度。還要用力的去思惟、去作意嗎?不用作意的,自然就是這個樣子。五禪支就會看到五根、五力,看到信、勤、念、定、慧。所有的法都是法法相潤、法法校正,它就會校正我們的五禪支。為什麼有信根、信力,就是尋禪支做得好。為什麼會有伺禪支,一定是勤根、勤力已經升起來了。為什麼會有喜禪支?念力、念根都出來了。為什麼會有樂,那就是定,樂就是一種定,一心就是智慧。
五禪支就是對應五根五力的。喜樂是將心比心的力量要非常大,要很自然,只有這樣才能真的能夠了解別人、了解眾生、了解世間,我們要入流,你怎麼可能入,怎麼可能覺得入到對方的心還很有趣。我們都很自我中心,我們都不太會入別人的心,通常是喜歡的,我們就愛慕,不喜歡的就排斥,要把別人看成自己,就是不容易,一定要把標準降得很低,一定要從動物的角度來看人。所以如果只會賞鳥,只會欣賞貓狗,不會欣賞人,那就離開了尋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