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常子女的人格是父母塑造出來的,我們今天對人好或不好?有沒有感恩心?有沒有慚愧心?都是從父母子女關係而來的,所以它的基本影響力是從這裡出來的。其它的是後天的,改變不會很大;除非你很特別的去努力、經營你的人格特質。通常人格是父母子女的關係所塑造出來的,這父母子女的關係真的很重要,夫妻之間它就是這樣子,你很難改變什麼。
一般人以為:要求我的小孩、我的學生功課要好,叫做有所求。你希望他功課好,不是希望他功課好,而是希望他有信心。因為他功課不好,有可能打擊他的信心,我們在乎的不是他的功課好或不好;我們在乎的是他如何評估自己。因為他如果成績很不好,學習有障礙,那會打擊他的信心。所以,重點是:我要你功課好,不是為了要你功課好,這叫做無所求。目的極度單純,不是世間的功利主義;是為了你適應社會的能力、是為了你學習的能力、愛人的能力、情緒處理的能力,這就是無所求。如果我們在乎的是世間的功利主義,那就是世間人的隨俗流轉 --- 你只是在為學校、為父母爭取榮譽、爭取面子。無所求就是:我不是為面子。
把自己的小孩或學生當做佛陀的小孩,不是不在乎他的成績,而是不再把他當成取悅自己或滿足學校榮譽的對象,真正用愛心來對待,了解她功課不好是否起源於心中沒有愛,所以心靜不下來,不要憑結果來斷定。關心小孩的內心到底有沒有空間,有沒有記憶力的問題。先關心她的情緒問題,然後才是功課,因為這些問題解決了,功課就不是問題。
愛與寵
問:對待小孩子,愛與寵的拿捏?
答:我不會滿足對方的欲望,我會滿足對方的愛,不會說你讀書讀得好,我說:你好厲害。你善解人意的時候,我會稱讚你,我不會在你世間的成就上稱讚你,換句話說,也不會在你考試考得不好的時候責備你,但是我會在你表現很有愛心的時候稱讚你,我稱讚你的是你的愛心,是你的將心比心,是你的善解人意,是你的體貼,一點都不是你世間的成就,我們教小孩子是教他愛的能力,是肯定他能夠愛的能力,那是真正對自己的信心,他能將心比心,他能夠內心充滿愛,他才會有信心,不然的話,他的生命裡面就是壓力,跟同學競爭的壓力,他以為他的尊嚴建立在他贏別人,他的功課比人家好,這不是很好的教育。
如何幫助小孩子對自己有信心?
就是要跟小孩子對話,了解他的困難,然後看看我們到底能夠幫他做什麼。不要花太多力氣指責他,因為他真的遇到困難,甚至是說不出來的困難,一味的指責他,他也聽不懂,他只覺得壓力,不是他不想做,是做不來,他真的是做不來!」
一個人為什麼會罵人、會對人不好?因為他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因為自己對自己沒信心,他也 不容易對別人有信心,所以花很多時間在糾正別人的錯,卻花很少的時間在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