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之二【苦惱的緣起】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苦之大集
佛法主要是「要實踐」,文字的深淺不是關鍵,說淺說深都是為了解脫的實踐,為了慈悲喜捨的實踐。
認識什麼是「相」?
金剛經提到「諸相非相」,『相』(nimitta)是認識的印象,是那些吸引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包括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相』,我們人的心常常隨著我們所觸到的『相』在轉。
不管我們說「心隨境(相)轉」或者說「心能轉境(相)」,都會覺得這個『境』好像是在外面。若把這個『境』改為『相』,就有點像傳統佛教說的『六塵』。六塵有點像海市蜃樓將我們的聯想喚起,把我們從塵封已久的記憶中被叫出來,有些類似短暫的夢境,有些類似突發的奇想,有些純粹是欲望和恐懼的投射,這些我們都稱之為『相』。
英文裡有一句話:「 Fantasy is more real than reality」,小孩子現在玩的電子遊樂器,為什麼會玩的那麼真、那麼盡興、那麼融入其中?因為我們都是活在這個『相』裡面,活在這種自我對話的幻想(Fantasy)裏面。好像欣賞電影時,我們身心隨著電影的情節起落、擺盪、震動、燃燒。當我們置身其中,感覺又是那麼的真實,明明知道它是幻像,但我們卻寧願深深地,甚至完全不由自主地受它影響。我們喜歡玩電子遊樂器,喜歡看電影,甚至喜歡作夢。喜歡依照自己觸景所生的相,來對世間進行認識、解釋,這些認識和想像,卻又依著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和想像而來。能不能利用這個「相」變成是修行的重要關鍵!
「諸相非相」地看全相
當眼睛觸到東西,不要把自己所看到的當成是真的,就當成只是一種意見、一種看法,當成只是一個角度。因為我們每一次看只能看到一個角度,每一次的注意都只是一點。再加上前前後後的注意,慢慢構成一個整個的圖形(面)。
在看的時候、聽的時候,不那麼快下判斷?
不判斷我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能夠看,就只是所看到一點一滴的資料。能夠對這些吸收進來的資訊,把它當作還沒有解釋過的資訊,就是把它還原成相,未曾加上自己解釋的相。
經過這樣子的訓練以後,能夠把各種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相,都還原成: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只是嗅、嚐只是嚐、觸只是觸,領會只是領會,熟練之後就不一定會很慢。當我們知道每一個觸都只是一個資訊再加上我們解釋的相,我們就很自然的會對這樣的刺激(觸境),會有比較大的反應空間。而不會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以為是什麼。
因為一切的觸、一切的刺激、一切的境(相)在還沒有經過我們解釋的時候,它只是相當於電腦語言的 0 與 1,它只是一些資訊點滴( information bits)。比方說:當我們看到危險(danger)這兩個字的時候,我們生起的相是什麼?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緒、不同的心境下看到這兩個字,我們內心所起的反應可能是不一樣的。譬如在路上看到警示牌:你現在行走的地方附近有毒蛇出沒!這樣的一個資訊進來,我們會生出一些相。這些相還是由我們過去的記憶、經驗、習慣來解釋,這個解釋就是「相」。
*對一位蛇類專家,他聽到這一句話,和一位很怕蛇的人聽到這一句話,一定是很不一樣的。*夫妻倆人同居一室,同樣是進到廚房,丈夫所取到廚房的乾淨相,一定比妻子所看到的還要乾淨。*同樣一件髒的衣服,母親所看到的就和孩子所看到的不一樣。
每一個觸境都能看到我們是依相在反應,這個相,多是趨樂避苦,較少是無常苦無我;多是貪瞋痴,較少是慈悲喜捨。透過這樣的練習,慢慢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可以嫻熟、堅定對無常苦無我、對慈悲喜捨的信念。
你到底相信什麼?你的相信跟生死煩惱的解脫有什麼關係?回到我們什麼都還不認識,讓我們再重新認識,重新依法來認識,依無常、苦、無我,依慈悲喜捨來認識世間。重新來體會什麼是慈悲喜捨,什麼是無常、苦、無我。

走出過去

走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