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塵識合在一起稱為「觸」(對焦),
好像在暗中有一個照明,照到了。
最基本的觸分成:可意觸和不可意觸。可意就是自己比較同意、接受的,不可意就是自己比較不同意、不接受的。有抗拒的會變成不可意觸,有喜歡的會變成可意觸。比如說:冬天我們不喜歡太冷,夏天我們不喜歡太熱,這個不喜歡就是不可意觸。我們不喜歡噪音,噪音就是不可意觸,喜歡寧靜,寧靜就是可意觸。有感受又變成比較大的單位:苦受跟樂受。苦受就是這個事情感覺很不好、有對立、有抗阻、流不過去,流不過去就是苦受。這個事情發生得好,來得好,捨不得放下就是樂受。有樂受,就難免帶一絲染著而流不過去,所以照樣有掛礙。「苦」這個字在印度語音叫「堵卡」(dukkha),樂叫「舒卡」(sukkha),苦樂的印度話發音都有「卡」的音,有受就有卡,真的是卡住了!
觸→受的轉折
六根觸境的時候,在觸與受之間要看到內心的「取相」和「對話」。一開始不易拿捏,可以在觸境的時候加強聞思,在每個轉折處、節骨眼,去看自己到底怎樣取相、怎樣詮釋,怎樣跟自己對話。看到對話,看到不淨、看到亂想,看到「觸」所生出的「受」。
六境如塵,有能量、有亂度(熵),灰塵阻礙散熱、流動,才生出受。色塵只是色塵,聲塵只是聲塵,但在觸的當下,都加了許多衝著我來(我、我所)的解釋,生起很多沒有必要的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
停得下來嗎?
能不能讓衝動停下來,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部沒有剎車的汽車,一直往前衝。這樣地一直往前衝就是讓「觸」、「受」、「愛」、「取」、「有」不斷繁殖而「生」,星火燎原般地蔓延,最後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然後心不得安、不知所終。
修行就是願意去看,在觸和受之間,到底我們加了什麼東西進去。那個東西就是「亂想」---就是內在的取相和對話,這個一定要看到,每個觸都要看到。有看到,觸就只是觸,觸變成「明觸」。沒有「無明觸」,這樣叫做修行。
識、名色、六入、觸、受
「識」---本身是一種過濾,分別內外,所有東西都要經過識的過濾,沒有過濾掉的,留下來就變成五蘊的積聚,這就形成「名色」。
「名色」---簡單講,就是身心,具體一點講,就是 ——
「六入」---內六入就是名,外六入就是色。內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入是色聲香味觸法。
「觸」---是根塵識三和合,是一種會流,每個觸都是一個剛好,需要對準焦距。沒有對準焦距的觸(注意力)是模糊的;注意力需用點力,完全沒用力就無法對焦,就看不清楚、聽不清楚。觸是現前境界的衝擊,每個觸都是漩渦。開始對焦,用一點力了,才有 ——
「受」。對受沒有覺察,離繫,就產生了「生、老死」等煩惱。
六根在觸,走路在觸、坐著在觸、躺下在觸,所有行、住、坐、臥的觸,當下都知道叫正知。比如上廁所知道、喝水知道、吃東西知道、嚼的時候知道、吞下去知道。當你去感覺每個觸的時候,心就開始單純了。懂得注意觸的話,生命很新鮮。你不用去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感覺到一種清新感,佛教叫做喜感,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每個動作都有觸,只要把觸,這個動作慢下來,感覺一下,會發現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每個觸都有受,好好地去感覺這個觸。觸而無受,會增加愚痴,叫不苦不樂受!
有觸就有所依的問題,是依出離心法?還是不依出離心法?
「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雜阿含、十六、四五四>